早產兒補鈣用的維生素d價格僅為幾毛錢,如今市面極難尋,家長只好動輒花幾十元甚至上百元買魚肝油膠囊;甲亢病人的常用藥甲巰咪唑片(又稱他巴唑)也鬧起了“藥荒”;3元多一支的心血管疾病常用藥西地蘭“失蹤”,一些基層醫院醫生用廉價常用藥治病救人,要“找關系”外借……
記者調查發現,由于利潤低,一些藥企不愿生產“廉價藥”,而生產價格昂貴的替代藥。這不僅導致患者的合理用藥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更加重民眾負擔,加劇“看病難、看病貴”。專家認為,必須通過政策和行業自律措施確保供應“良心藥”,廉價常用藥才不會“降價死”。
常用藥“失蹤”病人需求難保障
2009年,發改委等9部委發布了《關于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意見》。發改委制定基本藥物全國零售指導價格,在保持生產企業合理盈利的基礎上壓縮不合理營銷費用。這一舉措旨在向藥品市場上部分價格虛高的藥品“開刀”。然而近年來,部分“被降價”的藥品屢屢“玩失蹤”,導致部分群眾購藥需求難保障。
近期,記者在湖南常德、岳陽一些縣級醫院了解到,目前,心血管疾病常用藥西地蘭面臨長期“缺貨”的尷尬局面。
一位縣級醫院心內科專家告訴記者,“對于心衰患者,要注射西地蘭注射劑,這種藥醫院用了很多年,療效不錯,價格3元多一支,價格低廉。然而,由于利潤低,廠家不生產,醫院很難進得到藥。醫生有時要找關系,才能拿到少量藥品。”
“這類藥利潤低,就算進了醫院藥店,一些有創收任務的醫生,也不會開給患者。”一位不愿具名的醫生說。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西地蘭,作為治療甲亢的常見藥甲巰咪唑片,也鬧起了“藥荒”。記者走訪長沙的部分藥店發現,國產甲巰咪唑片已經斷貨許久,很多甲亢患者“一藥難求”。
業內人士指出,甲巰咪唑片有著多年臨床使用經驗。由于價格低廉(國產甲巰咪唑片最高零售價為4.9元/瓶),藥品生產企業利潤微薄,甚至沒有利潤,生產廠家越來越少,而且產量較小。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兒科主任趙玲玲教授告訴記者,相比成人用藥來說,市場上針對6個月以下幼兒的藥非常少,廉價藥就更少。部分早產兒缺鈣需要補充維生素d,但治療佝僂病的注射劑與口服液經常供貨不足。究其原因,是因為生產維生素d利潤低,制藥廠不愿生產。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