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三聚氰胺事件”為始接連不斷的國內奶粉安全事件嚴重了打擊了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使國產奶粉企業陷入了寒冬。在“三聚氰胺”風波沖擊中,曾以18.26%的市場份額領跑國內奶粉市場的乳業巨頭三鹿被三元收購,而包括伊利,圣元,雅士利在內的國產奶粉企業也深陷信任危機。隨著國外奶粉的強勢進入,國產奶粉逐漸失去在國內奶粉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許多乳企相繼出現虧損狀況。
為了重拾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挽回市場格局,國家和政府對奶粉質量高度重視,加大了對奶粉企業的整頓力度和規范工作,并積極推動乳企兼并重組工作。乳制品行業也迎來了兼并重組的高峰=,許多企業更是引入外資,積極與外企合作。
新年剛過,蒙牛宣布與法國達能合作,達能將增資51.53億港元成為蒙牛第二大股東。光明則希望通過借助外力來整合其分散在國內的奶源,光明乳業宣布引入戰略投資者rrj,rrj將以現金方式向荷斯坦牧業增資15.25億元,增資完成后,荷斯坦牧業將變更為中外合資公司,光明持有其55%的股權,rrj將持有合資公司45%的股權。而早在2013年4月,伊利的國際化步伐并已經探足到新西蘭,投資嬰兒配方奶粉。11月又再次結盟意大利乳業巨頭斯嘉達。
國內乳業的幾大巨頭的國際化步伐,為國內乳制品行業奠定了基調,而國產奶粉逐漸重回市場格局的主導地位。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