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屬于“兼捕性魚類”,通常是在捕撈金槍魚時被誤捕。鯊魚的總體價值不高,其中的60%來自于魚翅。通常一噸鯊魚肉只能賣1000美元,而金槍魚的價格是每噸8000到10000美元,最貴的藍鰭金槍魚的船邊價高達30000美元一噸。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漁民割下魚鰭后把鯊魚扔進海里:顯然,同樣的船艙,裝金槍魚比裝鯊魚要合算得多。圖片為魚叉手在切割獵獲的鯊魚。
輿論給蒲岐鎮扣上的帽子是“最大的鯊魚屠宰基地”,事實上,蒲岐鎮從事的是鯊魚加工。
“網上的照片誤導了人們,我們并不捕鯊,幾乎所有鯊魚都是被捕之后,賣到這兒來加工。有從我國臺灣買過來的鯊魚頭,以及歐美捕撈船上割了魚鰭的鯊魚。”2011年,時任樂清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李瓊文向媒體解釋。
據了解,蒲岐鎮早已沒有能夠下水的漁船,整個樂清也只有近海作業的小漁船,幾乎不具備捕撈鯊魚的能力。
蒲岐人學會加工鯊魚的年頭其實并不長,當地人說,蒲岐的祖先將鯊魚視作“海龍王的將”,不敢碰;直到民國年間,漁民因為饑餓,才第一次嘗了一條誤捕的大鯊魚。當時,他們剖鯊魚前點香焚燭,請道士驅邪,之后才敢動刀分魚,每家一份。
上世紀80年代后,蒲岐人抓住溫州人愛吃魚皮的特點,開始向當地酒店出售富含膠原蛋白的鯊魚皮。就這樣,蒲岐的鯊魚加工業從魚肉、魚皮開始起步。
起初,缺乏技術的蒲岐人把鯊魚身上最值錢的魚鰭賣給廣州人;直到2000年前夕,蒲岐人才發現用魚鰭加工的魚翅在廣州能賣天價,于是從廣東高薪請來加工魚翅的老師傅。如今,由于原材料匱乏,當地加工的魚翅大多只有巴掌大小,這種小鯊魚在福建只能做魚丸用。
蒲岐鎮一年吸納的鯊魚資源占全國的90%,在2004年與浙大等科研機構合作后,當地開發出鯊魚系列產品:鯊魚頭里的軟骨,制成鯊魚軟骨膠囊和“鯊魚腦”;鯊魚的龍骨研磨成粉,制成鯊魚龍骨膠囊;鯊魚肉除了出口,還做成魚松;鯊魚唇和鯊魚皮,則是溫州本地食客喜愛的佳肴;鯊魚的內臟,制成魚飼料……在蒲岐,一條鯊魚的利用率可以超過98%。
來源:騰訊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