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為品位才定制,而是因為定制才品位。當基本生活品變成奢侈品的時候,農產品定制就成了一種流行態勢。”
我八十多歲的老媽養了兩頭豬,一頭是給我們養的“年豬”,一頭是給別人養的“年豬”。這別人,據我老媽講是一個村民介紹過來的,那人到我們家的豬圈瞄了一眼,就給我媽下了2000元的定金,給出的定價是每斤40元。
無獨有偶,幾天前一個朋友給我送來30個雞蛋,我一吃就知道是農家土雞蛋。問是怎么來的,他說是定制的:他以每個2元的價格定購了一個農家的土雞蛋,一年四季供應。
昨天,我和幾個朋友到一個私家會所吃飯,席間,會所老板指著桌上擺的果蔬告訴我們,擺在這里的果蔬無所謂有機無機,反正是沒有污染的土地上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生長的,他還掏出一張名片,告訴我們生產者的姓名。
或許,我老媽和供應雞蛋果蔬的農民都不知道這叫定制,但是,這個“別人”、我的朋友和私家會所的老板一定知道,這就是農產品定制。從服裝定制、鐘表定制、到農產品定制,生活仿佛在開著玩笑,過去的基本生活品竟然變成了需要定制的奢侈品。
工業化讓沒有污染的農產品成了奢侈品,也成了需要定制的產品
中國工業化之初,面對可能產生的巨大污染,有人明確表明“寧可被毒死,不愿被餓死”,但是在自己腳下的土地已被污染得不成樣子的時候,防止被毒死就變成擺在面前的頭等大事。
中國濫用農藥的土地有多少?據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調查,整個中國18億畝農田中不用農藥的土地萬分之一都不到。中國重金屬超標的土地有多少?國土資源部的調查顯示,中國被中度和重度污染的耕地面積大約是5000萬畝。
土地污染,濫用農藥和化學藥品,各種添加劑的超量使用,使我們入口的食物攜帶著超標的重金屬、超標的農藥殘留和不能分解的化學毒素。研究表明,除了急性中毒, 男性不育、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帕金森病、癌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也都與長期接觸農藥有關;至于重金屬超標食品,如果長期食用,專家們稱,幾乎可以導致你所有能想見或不能想見的疾病。
正是在如此背景下,沒有污染的農產品也就成了奢侈品。從口味來說,如果你吃了自家養的土豬肉,我敢說你肯定吃不下市面上買的豬肉;從健康意義上說,如果你知道自己正在慢性中毒,再可口的食物你也不會當成一種享受。
正因為上述原因,眼下不少機關都開辟了自己的蔬果基地,許多大型企業甚至寺廟也都有定制的農產品。至于城市居民個人,有不少人已經為了逃避被毒死而選擇“自然生長,慢慢生活”,當然,也有不少人辭職回鄉為自己服務的同時,也為別人提供定制服務。
在工業化之前,天然的農產品被認為是理所當然,但是在人們逐漸富起來的今天,過去的基本要求已經變得奢侈。但不管怎么說,用自己掙到的錢買自己的健康,怎么說都是一樁劃算的買賣。
規模生產的企業不爭氣,讓消費者轉而相信自然人這個市場主體
企業這個市場主體能夠生產和提供大規模的商品,但它們為了逐利,也可能做一些損人的勾當。在農產品這個領域,農藥殘留是否超標,重金屬含量是否超標,瘦肉精是否使用,雞鴨是否速生,一個普通的消費者要檢測起來實在是困難,于是人們只能相信品牌和“有機”這樣的標識。
但事實是,品牌靠不住,“有機”也靠不住。沃爾瑪一樣讓狡猾的狐貍冒充了驢肉,雙匯一樣靠瘦肉精降低了成本,伊利一樣出現重金屬超標;至于標識,無論是蓋個章還是貼個不干膠紙條,花點小錢搞掂的新聞我們不知看過多少次。
不相信企業,我們能相信自然人嗎?一般來說,也難以相信。但是,如果我們附加一點社會關系,這自然人當然就可信了。比如,讓你定制我媽養的豬你放心不?讓你定制我姐家種的蘋果你相信不?讓你定制我戰友家養的羊你相信不?你了解我,當然會相信對方,于是,定制就這樣達成了。
從我媽、我姐、我戰友這一邊來說,你出的價格沒有讓他們吃虧,他們當然樂意按你的要求來。你都不在意蔬果長蟲眼,你都不在意牲豬不長膘,一個農民為啥非得跟自己過不去?
當然,如果你還想實地考察一番,那更是求之不得。一次旅游,做了一件與自己健康相關的事,你肯定有成就感;認識一幫朋友,銷售了自己的農產品,對方也一定歡喜。
從心理學上講,一個公司人和一個自然人,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責任心確實也不一樣。前者損害的是公司的名聲,后者損害的是自己的名聲,所以后者當然更為勤勉。如果再綁定一個熟人的名聲,一個農戶要做假幾乎沒有可能。
移動互聯和快遞業的便捷,使農產品定制成本變得越來越低
移動互聯網可以稱之為農產品定制的基礎條件。因為移動互聯,隨時隨地,想要什么品種,什么規格,想要多少,連電話都不用打,只要qq一下微信一下就行。這樣的溝通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以社會關系來說,人口在全國范圍的流動,每一個人客觀上都形成了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龐大的社會關系群。在一個群體中,每一個人都具有一定的擔保作用,這就為農產品的定制提供了信譽保證。畢竟,沒有一個人甘愿為賺幾個小錢來騙一群朋友。
定制是一種商業模式,當然也需要遵循商業規律。對于農產品來說,以前價格不是問題,運輸價格才是問題。因為運輸價格過高,過去農村親戚到城市串門,一定會帶上一些土特產,帶上“千里送鵝毛”的貴重。但是如今,你還能看見誰帶土特產串門?
快遞業的迅猛發展讓農產品運輸成本越來越低。像空調這樣粗大笨的物件,過去哪能網上購物,可如今呢,一樣鼠標一點送上門來。既然如此粗大笨的物件運輸費用不高,農產品運輸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近距離運輸就更不是問題。一個農戶,多找幾個定制客戶,開一趟車就一并解決,還實現了規模經營。眼下,這類定制在城市與其近郊之間相當普遍,有一個樓盤定制幾家蔬果的,有一個小區定制一村蔬果的,在武漢一些小區,每天都可看到往來于兩地之間的貨車。
舉國關注的物聯網技術,或許將為農產品定制裝上翅膀。以正在建設的農業物聯網為例,據報道僅安微一地就有上百家農企用上物聯網,任何一個農產品,消費者上網一查就能知道它的前世今生。這樣的物聯網一旦推開,一個農戶其實就成了一個小微企業。
對農產品的需求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高的需求,在一個后農業化時代,我敢肯定,農產品的定制一定會流行開來,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