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7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公開了29項行政審批事項目錄,其中備受關注的保健食品注冊審批被列入“非行政許可審批”,從而引發了極大的市場關注。從上世紀80年代起步的我國保健品行業,在短短十幾年時間里,已經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獨特的產業。
2012年初,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共同發布的《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已經將“營養與保健食品”定為重點發展的食品制造行業,目標是在2015年發展到一萬億規模。2013年,國務院發表相關意見,將保健食品定位于健康服務業的支撐產業,鼓勵大力發展。而如今,其被列入“非行政許可審批”,是否意味著審批制度的取消?萬億市場帶來的巨大誘惑不僅使得原有的持證者憂慮重重,也使得無數的窺探者蠢蠢欲動。
“重審批,輕監管”已經成為我國保健食品行業公認的“特征”。對于圍繞“藍帽子”形成的利益鏈以及市場亂象,是否取消審批,為行業松綁,就能徹底地根除?目前能夠拿到保健食品批準證書的企業,大多是大型的企業,比如同仁堂,已經有大量的保健食品在市場銷售,功效極為明確,取消行政審批,會讓這類企業的產品受到沖擊,也同時會沖擊到這部分相對健康的保健食品市場。然而就目前來看,現行制度弊端已現,在不少行業人士眼中,保健食品審評審批制度的改革似乎成為大勢所趨。而如何建立完善的保健食品注冊體系成為關鍵所在。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