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4年春季開學,甘肅省內的2422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在校生,開始在校園“小食堂”享受免費的營養午餐。據悉,此舉旨在堵住劣質牛奶糕點火腿腸等食品借“營養改善計劃”涌入農村校園。不過有關人士也同時指出,“小食堂”建成之后的供餐安全依然值得關注,杜絕校園食品安全事件和防止學生餐費被截留、貪污等問題,還須謀求根本的解決之道。
自2010年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后,國內多地發生農村校園食品安全事件,在甘肅省內曾在一學期內連續發生3起與營養餐食品安全有關的事件,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影響。甘肅省教育廳在調研后發現,一些縣市區采用“牛奶+x(雞蛋、糕點、火腿腸等)”的加餐模式,營養餐不“營養”、不新鮮,供餐質量難以保證,更有甚者,一些低質、偽劣的食品也借“營養改善計劃”之機涌入農村校園。
為此,甘肅省提出加大學校食堂的建設力度,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規劃建設功能區分合理、設施設備先進的學校食堂,省內58個連片特困縣優先享有了這一建設成果。甘肅的隴西、華池等縣區借財政之力,由鄉鎮中心校帶動周邊村小或教學點供餐或實行集中供餐,或者建起了操作間、餐廳、貯藏室,配備了冷藏柜、消毒柜等設備。
“建成并不等于建好。”甘肅省教育廳在督察中發現,由于農村學校大多地處邊遠,點散面大,加之食品安全監管專業人員配備不齊,學校食堂硬件設施不完備等問題,使得食品安全防控難度很大。許多學校食堂沒有炊管人員,有的由教師代勞或教師家屬幫忙,有的從附近農戶中臨時雇用;一些食堂廚具設備簡陋或缺乏,炊管人員勞務報酬和食堂水、電、暖等費用支出沒有穩定來源,靠擠用學校公用經費來維持。
在日前召開的有關會議上,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嘉毅表示,要對學校食品采購、貯存、加工等各個環節的安全措施進一步細化和加強,要通過嚴把食堂從業人員入口關,同時采取大宗食品原輔材料政府統一招標、統一采購、統一分配、統一運送制度,嚴格執行校長(教師)陪餐制和食品留樣制等措施,確保校園食品安全。
有關人士建議,在完善政府監督的同時,也應當建立家長參與、公眾參與的社會監督機制,預防和杜絕食品安全事件、學生餐費被截留、被貪污的情況的發生,確保國家3元錢的膳食補助全部安全地“吃”進學生嘴里。
來源:工人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