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下稱發泡餐具)從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并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從此,這一曾經的白色污染罪魁禍首在被禁產禁用14年后,又光明正大地重返市場。
如今,發泡餐具解禁已近一年。解禁后,發泡餐具生產企業現狀怎樣?國家發改委在解禁時提及的發泡餐具生產許可管理、行業準入、回收體系建設、環境保護和監督執法等工作,是否已經兌現?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調查發現,發泡餐具的生產及監管仍存在諸多問題。
1□現狀
廢料加工餐具仍很普遍
去年4月,也就是發泡餐具解禁前一個月,《京華時報》記者曾經到蘇浙等地的幾家發泡餐具企業暗訪,并對企業普遍采用廢棄塑料作為原料、生產環境臟亂差等問題做了報道。如今已過去近一年時間,發泡餐具的生產現狀有何改觀?
長期關注發泡餐具行業的國際食品包裝協會,最近對各地發泡餐具企業和市場進行了一番調查。協會會長董金獅昨天告訴記者,春節后至今,該協會在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廣東、陜西、河北等地調查了有合法工商營業執照的七八十家發泡餐具生產企業。但調查到的情況不容樂觀,有90%以上的被調查企業仍采用廢棄塑料作為原料,有的是好料和廢料摻著用,有的則完全使用廢料加工。問題突出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安徽、浙江、江蘇、福建和江西等地。
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方面介紹,生產發泡餐具本應使用食品級聚苯乙烯樹脂,這種原料為白色、無味的樹脂顆粒,但他們在浙江調查發現,一家企業使用的原料是黑色樹脂顆粒,這種黑色樹脂顆粒一般是用回收的廢舊磁帶盒、廢舊發泡餐盒、減震塊、保溫板、廣告板等粉碎加工而成。在浙江另一家工廠,他們還發現該工廠使用回收來的藥品塑料包裝、化妝品塑料包裝作為原料。
2□怪象
原料不合格產品卻合格
詭異的是,使用廢棄塑料作為原料加工的發泡餐具,檢測其衛生指標時卻都顯示合格。這和地溝油按照食用油檢測指標檢測幾乎全部合格如出一轍。
董金獅告訴記者,從去年至今,協會多次把取自上述被調查工廠的黑色樹脂原料和發泡餐具成品送往有正規資質的檢測機構檢測。檢測結果基本為:樹脂樣品感官均“不合格”,但衛生指標卻全部“合格”;發泡餐盒樣品的感官及衛生指標均“合格”。
來源:京華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