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鮑魚、魚翅、燕窩等都被當做高級食材,也因此價格居高不下,但是近年來,鮑魚的價格卻越來越親民。記者昨天從菜市場了解到,目前上海市場鮑魚的零售價已經跌至2元—8元/個,而在臺灣路菜場,5個鮑魚甚至只賣10元。原先的山珍海味鮑魚,如今成了與螺螄、蛤蜊同等身價的海鮮家常菜。
記者詢問為啥賣得這么便宜,一個攤主稱“價廉物美,薄利多銷”。該攤主說他的鮑魚來自大連,這兩天,他們這里一般每天都要賣掉30個—50個鮑魚。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鮑魚“飛入尋常百姓家”呢?主要是產量增加。
上海水產行業協會副會長范守霖解釋說,國內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養殖鮑魚,10年前,以大連等北方沿海地區養殖為主的全國鮑魚年產量約為1萬噸。5年前,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區成功養殖鮑魚后,國內鮑魚產量大幅度增加,這兩年國內的鮑魚產量每年以10%—20%的速度增加,目前全國最大一個養殖縣——福建某縣的鮑魚年產量就可達到2.5萬噸,去年全國鮑魚總產量超過8萬噸,這使得原本稀有的水產品鮑魚變得日益大眾化。相比北方鮑魚,南方鮑魚生長速度快、產量高,由此沖擊了北方鮑魚的售價。“去年限制‘三公消費’的規定出臺后,公款消費鮑魚的數量明顯下降,這使得養殖戶紛紛通過大眾消費找出路。”業內人士分析,鮑魚的受眾面不廣,老人、小孩嚼不動,烹飪的方法又有限,況且養殖鮑魚的營養、口感等遠不如野生鮑魚,鮑魚成為家常菜,賣出“白菜價”也就成為必然。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