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家將啟動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以保障農民收益。筆者在農村生活并從事糧食生產多年,比較了解農村的生產經營實際情況,想談一下對于大豆補貼的看法。
近期豆類市場普遍傳言,國內即將建立的目標價格補貼試點中,大豆的直補價格為200元/畝。如果屬實,這樣的補貼不符合實際。黑龍江地域遼闊,總面積45.4萬平方公里,有6個積溫帶,其中第一積溫帶活動積溫2700℃以上,而第六積溫帶活動積溫1900℃以下。由于南北積溫相差懸殊,導致農作物的產量不一致。第一積溫帶大豆平均產量至少在350~400斤/畝,個別高的達450斤/畝,而第五、第六積溫帶大豆平均產量200~250斤/畝,很少有300斤/畝。如按此一刀切的補貼測算,第一積溫帶大豆補貼0.5元/斤左右,而第五、第六積溫帶大豆補貼0.8~1元/斤。
旱地主要種植玉米和大豆,兩者有爭地關系,目前看種植玉米的收益還是大于大豆,這樣補貼會增加南部積溫帶玉米種植面積,減少大豆的播種面積,而在北部積溫帶會增加大豆播種面積,減少玉米播種面積。如果長期下去,導致惡性循環,南部連續重迎茬種植玉米,而北部連續重迎茬種植大豆,沒有輪作的機會。
根據種植大豆的經驗,在筆者所在的齊齊哈爾地區,連續重茬種植的大豆產量200斤/畝,迎茬種植的大豆產量250斤/畝,不重不迎種植大豆的產量300斤/畝,而連續重茬種植大豆,出現病蟲害機會較多,難以根治的紅蜘蛛、菌核病就出現在連續重茬種植大豆田里,每隔10~15天,就必須打一遍殺蟲劑,導致大豆品質下降,產量降低,農藥殘留增加。記得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連續種植小麥,會出現難以根治的燕麥和毒麥等,只有合理輪作,這些難題才能迎刃而解。
按畝產量來補貼,應參考大豆和玉米的比值來補貼。一般來說大豆和玉米的比值在2.5∶1以上,大豆在爭奪面積上才會有一定競爭力,而目前臨儲大豆和玉米的比值不足2.1∶1,根本沒有競爭力。農民也都知道合理輪作的好處,但還是會以利益為重。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