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制約對蝦養殖成功與否的主要因素有苗種、環境和管理,環境因素有分水環境和底環境兩個部分,一個池塘經過一茬的對蝦養殖,底部沉積大量的淤泥,這些淤泥中含有致病的硫化氫、亞硝酸鹽、氨氮等有機物資和重金屬離子,原有的土壤平衡被破壞,需要在第二年養殖前對池塘底部進行適當的修復。淡水池塘進行“蝦、草、羊”循環輪作,是通過池塘生態系統內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分層多級能量轉化和物資循環作用,實現持續、穩定、高效的一種漁業生產模式。
2013年起,寧海縣東壩養殖場在10月份對蝦起捕至4月份蓄水放苗這段空閑季節,試行蝦-草-羊的輪作模式,在100余畝池塘中種植黑麥草,養殖了70余羊和4頭黃牛。麥草可有效吸收氮磷、亞硝酸和硫化氫等有機物和重金屬離子,使池塘底部的土壤恢復到原始狀態;植物生長以后,可為牛或羊提供充足的餌料,牛和養的糞便又可以為池塘提供優質的有機肥料,4月份池塘放水養蝦以后,牛羊轉到塘沿放養吃草,減少了除草劑的使用,并且,蓄養的牛羊一兩年后就是一筆額外收入,可謂一舉多得。
開展生態漁業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節約能源,提高綜合生態效益,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漁業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漁業的有效途徑,是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漁業的發展方向。
來源:寧海縣海洋與漁業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