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茶產業發展迅猛,競爭日趨激烈。只要氣候適宜,地方政府幾乎都將茶產業作為重點產業,加以扶持發展。一些并不具備優勢的產區相繼崛起的同時,一些傳統茶區則在進行跨越發展。茶產業發展會不會過熱?茶葉的質量安全如何保證?茶產業轉型升級路在何方?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魯成銀研究員。魯成銀是茶葉質量與標準化專家,近年來又致力于品牌化研究,他對我國茶產業發展提出七條建議。
規模過大產能過剩,謹防賣茶難
記者:當前,茶產業發展異常迅猛,許多地方制訂規劃,盲目擴大規模。人們擔心,長此以往,會不會造成茶葉滯銷,最后好心辦壞事,損害了農民利益?這方面的前車之鑒,并不鮮見。
魯成銀:確實,茶產業的頭號問題,就是規模過大產能過剩,為了追求效益而盲目擴張,快速擴大茶葉種植面積。
2000年全國茶園面積為1347萬畝,2012年為3529萬畝,平均每年新增茶園180多萬畝,目前,我國茶園面積已占全世界茶園總面積的53%;2012年國內茶葉總產量為175萬噸,而3529萬畝種植面積的產能完全釋放,茶葉產量將達到300萬噸/年以上。
2013年4月,農業部出臺了《關于促進茶葉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在穩定茶園面積的同時,加強老茶園改造,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提高單產,提高品質,提高效益,促進茶葉生產持續健康發展。在這個方面,浙江省控制得比較好,多年以來一直將種植面積控制在250萬~260萬畝左右,且早在五六年前就開始努力從規模化擴張向質量效益和品牌提升轉型,加快名優茶戰略向品牌化戰略調整,這些都走在前面。
鑒于名優茶生產本身具有特殊性,因為機采技術與裝備的制約、人工費用高、采茶工緊缺等因素,很多產茶區只采摘了一季春茶,因此去年“賣茶難”現象可能并不突出,但據了解,有部分以前茶葉賣得暢銷的茶場,去年已經出現了到年底茶葉還沒有賣完的現象。
對此,國家以及各重點產茶省份應引起高度重視,未雨綢繆,拿出應對之策。
質量安全,警鐘長鳴
記者:近年來,茶葉農藥殘留屢屢被檢出超標,消費者購買茶葉往往心有余悸。茶葉的質量安全問題究竟怎樣,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何在,應該如何預防?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