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縣涂井鄉三峽橘海
“半城山水滿城橘”,城在橘中、橘在城中,說的就是忠縣。
忠縣涂井鄉友誼村,三峽橘海所在地。
自2001年9月友誼村開始規模化種植柑橘樹起,昔日荒草坡變成了如今連綿浩瀚的柑橘海洋。
2000年,從涂井鄉涂家村搬遷過來的65歲村民敖豐英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
“以前地里都是種谷子、玉米,除了填飽肚子以外,幾乎所剩無幾,”敖豐英一家5口人,兒女都在外打工,家里就只剩下她和老伴倆。
好日子要從2001年說起。
那一年,友誼村開始規模化種植柑橘樹,敖豐英也加入到了種植柑橘的“大流”中。友誼村自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也紛紛嘗到了“甜頭”。
就拿前年來說,敖豐英算了一筆賬,家里的6畝地,種了280多棵柑橘樹,每棵樹產100來斤,總產量達3萬多斤,按照9角一斤的收購價賣出,一年下來,收入可達到近3萬元。
果園有產出,農民有增收,皆大歡喜。但是,誰都知道,對于力量單薄的個體農戶來說,“靠天吃飯”的農業項目,風險實在太大。
如今,她把家里的6畝地流轉給了重慶巴爾果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再到柑橘地里打工。一根樹每年給13元流轉費,一畝大約有40余根,每年凈賺3000多元。并且,在果園打工一天70元到100元不等,按照平均每月18天的工期來算,一年下來可收入近兩萬元。
“現在,不用擔心氣候收成,也不用自己掏腰包打藥施肥,只需在家門口做點農活,心里也踏實許多了”,她樂呵呵地說道。
近年來,忠縣的柑橘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自1997年施格蘭柑橘產業化項目落戶忠縣以來,忠縣始終將柑橘產業作為“命根子”工程來打造。17多年來,這些柑橘已經深深扎根于農戶的土地里。
去年,忠縣優質柑橘產量達到21萬噸,總產值近8.6億元。同時,利用花果同樹的奇異景觀,大力發展柑橘旅游,建成三峽橘海、金色楊柳、中國柑橘城等重慶市著名鄉村旅游景區和“橘海人家”。
悄無聲息間,忠縣的柑橘已經成為了一張響當當的“名片”。
霜凍期短、土壤含磷量高,最適宜種植加工橘。忠縣“順水推舟”,拿出1/5耕地爽快分給柑橘,已建成35萬畝柑橘基地、年育苗300萬株的國內一流的柑橘脫毒容器育苗基地及年加工能力達23萬噸的生產線。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