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在快速現代化、國際化的特大城市成都,1400多萬常住人口餐桌上的菜夠不夠吃、品種多不多、安不安全,成了不可小覷的大事。
成都市在推動農業向都市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中,一方面加強基地建設和科技支撐、落實保障措施,讓人均1分多菜地成為農民增收的“錢袋子”。另一方面完善流通體系、保障質量安全,讓成都1400多萬人能隨意選擇,放心裝滿自家“菜籃子”。2013年,成都全市蔬菜種植面積236萬畝、產量531萬噸,蔬菜自給有余、外銷100余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98%達1.29萬元。
大園區小農場蔬菜保供心不慌
成都人均菜地面積僅有0.17畝,一般一家農戶也僅有2、3畝耕地。如果靠散戶種菜,隨意性大、收益低、抗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弱,因此農民種菜賣菜積極性受到影響。為了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這一對突出矛盾,近年來成都以“家庭農場“大園區小農場”等模式,大力發展蔬菜適度規模化種植,增加菜農收入和種植積極性,同時提高單產、以高產出保障城市蔬菜供應。
在成都崇州市王場鎮陳丹的家庭農場里,有機蔬菜長勢喜人。2013年,通過土地流轉,陳丹的家庭農場從5年前的5.2畝承包地擴大到179.8畝承包地,主要種植生態有機蔬菜、發展稻田養鴨。2013年7月,陳丹的鴻宇家庭農場注冊成立。目前,陳丹的家庭農場由她、丈夫以及父母4人經營,按照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發揮各自所長、分工合作。2013年,陳丹的家庭農場實現銷售收入198.5萬元,純收入52.5萬元,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改變了一家人的生活。
家庭農場模式是近年來成都市大力扶持的“菜園子”模式之一。為了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以規模化種植提高產量,近年來,成都市出臺了多項惠農政策。對于現有35萬畝常年基本菜地,基礎設施提升建設達標后,市級財政按照800元/畝給予一次性獎勵;大力推廣“大園區+小農場”、“家庭農場”等生產模式,常年蔬菜生產基地內從事蔬菜生產的專合組織和家庭農場,優先享受相關扶持政策。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