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池州,城市周邊的蔬菜基地在社區里開了不少直銷店,店主陳小飛的底氣很足:“我們一般有50個品種,市場上有的我們基本上都有。我們儲存的蔬菜量也是比較充足的。”
不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保證城市“菜籃子”均衡供給和價格平穩,壓力越來越大。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直言不諱:“有的城市把生產甩給主產區,供給依賴大市場,運輸距離越來越遠,流通環節多,導致流通成本大幅增加,加劇了價格波動。”
如何提高城市蔬菜的自給率?農業部有新思路:發展城市周邊的都市現代農業,給“菜籃子”裝上更多本地菜:“都市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是最大限度滿足城市居民的食品需求,要發揮距離城區近、運輸半徑短的優勢,主要發展生鮮農產品,重點保‘菜籃子’‘果盤子’‘奶瓶子’”。
城市周邊發展蔬菜產業,對傳統蔬菜優勢產區比如山東壽光,是不是利空消息?成都人周勇,開的益民菜市,有40多家分店,他的觀點:本地菜和外地菜,不是冤家對頭:“我們菜市場接近八九十個品種,總體來說60%左右是本地的。我們本地還有很多菜要送到外地去,這樣是一個大物流,不是說我們凈吃我們附近生產隊的菜,那個時代早就不在了。”
在周勇看來,城市“菜籃子”越豐盛,市民買菜不貴,也不會菜賤傷農:“傳統的銷售模式是個體戶,它單位量小,農民不知道終端銷售的信息,所以變成了賣難、買貴。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把終端搞成規模化銷售,對接前端的規模化,聯通產業鏈條。”
讓城里人吃上家門口種的菜,市長能做些什么?農業部將建立市長負責考核機制,比如上海,就把將蔬菜面積最低保有量,作為區縣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對于保障城市菜園子的土地供應,韓長賦也有說法:“優先將城市郊區菜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確保菜地面積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保證人均不低于1分菜地。”(代天)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