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了嗎,臺東那邊開了一家不要錢的餐廳。”
“真的假的?”
最近,青島市民之間相互流傳著一個“免費午餐”的消息。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在青島市北區四平路的一條小巷中找到了這家免費餐廳——雨花齋。作為一家素食餐廳,這里每天中午11點到12點免費提供約100份素食午餐。
“各位家人們,現在請大家按號碼排好隊,依次進入就餐。”中午開飯了,雨花齋店長德瑾站在門口,將就餐的客人一個個送進餐廳,并與還在排隊的老人、孩子拉家常。
“在雨花齋,沒有客人和服務員的區別,來到這里就是一家人。”在和朋友聊天中,德瑾知道了“雨花齋”,作為一個素食主義者,她迅速被這家餐廳吸引了,隨即加盟進來。
“雨花齋”的發起人是浙江廣安禪寺的前住持文全長老。2011年8月,年過八旬的文全長老拿出5萬多元的積蓄籌辦免費素食餐廳,在推廣“拒絕殺戮、素食健康”理念的同時,幫助相對弱勢的群體吃上免費又健康的飯菜。目前,雨花齋已在全國10多個城市落地。
為了雨花齋的正常運作,德瑾每天早上7點來到店鋪,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打掃衛生,為午餐作準備,然后和大家一起開始當天的學習。“雨花齋的每名志愿者都要學習《弟子規》,這不只是為了提高素養,更是為了培養恭敬心。”德瑾告訴記者。
每當有人來就餐,德瑾都會帶著幾名志愿者恭恭敬敬地鞠一個躬,一天下來,他們至少要鞠躬幾十次,但沒有人把這當成負擔。
對生命的恭敬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尊重。很多人第一次來時,都對這種貌似形式的鞠躬嗤之以鼻,但志愿者們依然帶著微笑鞠躬:“感恩吃素,感謝家人”。漸漸地,這種不屑越來越少,更多人對她們也報以同樣的微笑。
現在,青島雨花齋已經有100多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每天都有15到20名志愿者為來此就餐的家人服務。他們統一著裝,并給了自己一個統一的稱呼——“雨花人”。
除了提供午餐,志愿者還會與等待的客人閑談。青島雨花齋的發起人之一戴先生告訴記者,雨花齋提倡的不僅是一種環保、綠色的素食理念,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能懷著一顆恭敬心,學會感恩。戴先生自己開著公司,平時應酬很多,自從在北京看到雨花齋后,就萌生了在青島也開一家的念頭。從去年10月開始籌備,到今年3月10日正式開業,他得到了很多朋友以及愛心人士幫助,包括店面在內都來自捐助。
“現在來就餐的大多數是老人,他們當中有些人的退休工資比我的收入還要高。”戴先生笑著說,“他們并不是為了這一頓免費的飯來的,只是為了找一種家的感覺,這也正是我們一直努力營造的。”
來雨花齋的老人大多數家住附近,很多人從自家帶著菜過去,幾個土豆或一籃子青菜。一塊小黑板上清楚地記錄著這些老人帶來的物品:感謝孫金談家人送來兩大袋豆芽,感謝孫佳璐家人送來豆腐兩袋……身體稍好些的老人,則會早點兒過來幫忙擇菜。
談及雨花齋,今年60歲的李秀芝老人告訴記者,平時孩子不在身邊,自己做飯太麻煩,吃起來也沒滋味,在這里和很多老人一起,吃飯時真正感覺像一個家了。在雨花齋,她認識了很多老人朋友,并開心地將新朋友指給記者看,“現在我也有自己的小圈子了”。
“有多少人,雨花齋中就有多少愛。”戴先生解釋說,“雨花匯聚成雨水,雨水匯成江河,江河匯聚成為大海,積少成多,這是雨花的另一層含義,我們也相信這一點,相信感恩的力量。”
青島雨花齋已經運營月余,人們在感受“雨花精神”的同時,也有不少擔憂。李克儉老人給記者算了筆賬:雨花齋午餐是四菜一湯,有土豆、蘑菇、芹菜、芥菜等,成本在5元左右,每天近120份,這就需要六七百元,加上水電等開支,每天差不多要800元至1000元,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他很擔心雨花齋能否繼續開下去。
對于這種擔心,戴先生說,現階段因為眾多愛心人士的捐贈,雨花齋在經濟上足以維持下去,現在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手不足——志愿者大多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只能利用休息的時間來雨花齋服務,很多時候,一個人要兼顧幾個人的活,“我在這里已經鍛煉成全能了,即能擇菜下廚,也能上前服務。”戴先生穿著圍裙和記者開玩笑說,今天他又客串了一把大廚。(劉超 葛鳳鴿 丁先明)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