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包子不領取,用愛心卡的形式記錄下貼在墻上,等待需要的人取下享用。今年1月,本報獨家報道了老城區一家中式餐飲店推出的“待用包子”,引發市民廣泛關注。如今,該“待用包子”已推出4個月,昨天記者再次進行回訪得知,發起人正探索適合中國社區版本的愛心包子,希望將愛心公益常態化。
記者探訪
定期主動送給困難戶、孤寡殘障老人
“可能由于中國的社會環境和心理習慣,‘貼在墻上的包子’活動進行后,愛心人士貼著的‘包子’越來越多,但是真正主動來領取的,寥寥無幾。”昨天下午,記者再次來到通順館,“待用包子”發起人劉寧夫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我們墻上的卡片貼了厚厚幾層,但是都無人來領。”如今,4個月的時間已經過去,談及此劉寧夫略感遺憾。
“這么多愛心不能白白放在我們店里,別人不來領取,我們就自己送過去,愛心照樣傳遞。”劉寧夫在年前就已經決定,“隨后我一直聯系了徐凝門、汶河社區,將這些‘愛心包子’送進了每個街道和社區需要的人手中。”劉寧夫介紹道,從“待用包子”的活動發起前幾天,他們就開始主動送給街道和社區,一直持續不斷。“他們大多是困難戶、殘障、孤寡老人等。”不僅如此,還有的“待用包子”也被送進了敬老院、福利院等慈善機構。
“過年前期吃過,后來也定期會吃到,包子餡大多不含糖,老年人喜歡呢。”汶河街道的孤寡老人劉大爺連聲贊嘆。在主動送愛心包子的時候,劉寧夫就發現,有些孤寡殘障老人,由于年紀大了、行動不便,也根本就沒有能力親自來到店里領取,“愛心不會間斷,我們一直主動和社區聯系,它們會將特殊人群加以統計,我們帶著熱乎乎的包子和市民的愛心,主動送上門,送給這些需要的人手中。”
據了解,僅過年期間,“待用包子”共送出400多籠,共3000多個。
店主講述
將“待用包子”做成禮盒送人
“今年年初的時候,有一位老阿姨,自己騎了老遠的車趕來,給我們50元錢,拉著我的手,再三叮囑我一定要我們給施橋敬老院的老人們送去她的愛心,她想讓老人們吃上熱騰騰的包子。”談及此,劉寧夫至今記憶猶新。
當天,他就給福利院的老人們送去了200份包子。“只是一個包子或者一杯豆漿,這種平民的愛心捐贈讓我們感動,就算沒有人主動來取,我們也不能將愛心白費。”
劉寧夫介紹,當時“待用包子”活動推出后,由于種種原因,盡管所達到的效應并不如他們所預期,不過市民們簡單而樸素的愛心,讓他們深受感動,“我們只能自己轉變思路,愛心沒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能用一切辦法去傳遞,我們都會進行嘗試。”
早已不再是車上裝有蒸籠,騎車送給社區和福利院,劉寧夫介紹,他每一次還特意將“待用包子”做成禮盒送往需要的人群。“一份禮盒50-100元以內,種類會多一些。有時候,給一個老人都是按禮盒計算,其實就為了他們能夠吃上更多餡兒的包子。”劉寧夫笑著表示。
冬天里,店里的年輕店員們,騎著裝滿熱騰騰的“待用包子”的車輛,在寒風中送給老人們;如今天氣轉暖,他們依舊定期給社區和敬老院送去,老人們滿足的笑臉,讓他們感受到堅持的意義,“待用包子在墻上還只是形式,送給需要的人手上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共同探討
找尋適合“中國社區版本”的愛心包子
昨天下午,劉寧夫和汶河社區的“包子研討會”正式進行,“市民撕下一份直接享用,可能會不好意思,但是我們送一次包子,也需要時間精力和人力,因此我們也在探索,需要將‘待用包子’的方式進行調整和升級。”談及“研討會”的初衷,劉寧夫如此說道。
“持續幾個月來,我們都是將包子主動送給社區和敬老院,但是這樣的形式已經違背了我們讓市民自取的初衷。”劉寧夫介紹,“如何做成常態化,持續長久的進行,是我們一直思考的事情。”
汶河社區工作人員說:“最理想的方式,是以店為終端,調動社區工作人員和義工志愿者,打通一個專門渠道,轉變思維和方式,探索出一個真正適合中國的‘中國社區版本’愛心包子,才能更加長久。”
對于揚州“待用包子”積極探索適合“中國社區版本”,揚大社會與發展學院副教授朱季康連聲贊嘆,“商家的做法值得推崇,他沒有把做好事作為形式主義去敷衍,在行善效果不理想的狀態下,能夠改變思路,踏踏實實的將善事繼續進行下去。并且還積極尋求一個契合點,與離人民群眾最近的基層組織合作。這種慈善的力量,不容小視。”記者 薛舒文
來源:揚州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