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造醬油所需時間長、成本高,購買時可留意標簽上的產品標準號
6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食品抽檢信息,配制醬油不合格率達14.3%,是此次抽檢產品中不合格率最高的產品,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微生物超標和超劑量使用食品添加劑。
三氯丙醇、防腐劑、配比亂
三原因致一成醬油不合格
此次國家食藥監總局抽檢了釀造醬油樣品697批次,不合格樣品數為31批次,樣品不合格率為4.4%,檢出不合格的檢測項目為氨基酸態氮、菌落總數、苯甲酸和山梨酸。
抽檢配制醬油樣品21批次,不合格樣品數為3批次,樣品不合格率為14.3%,檢出不合格的檢測項目為3-氯-1,2-丙二醇、氨基酸態氮、苯甲酸。
業內人士解釋,此次不合格主要是三種原因:一是3-氯-1,2-丙二醇不合格,僅一個批次,即甘肅張掖甘州區鑫源食品廠生產的紅燒老抽配制醬油。上海市食品協會調味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黃志蕙說,釀造醬油一般是檢測不到三氯丙醇的。但在配制醬油中,由于大量使用酸水解植物蛋白,就容易形成三氯丙醇。十幾年前歐盟曾因此致癌物一度禁售中國醬油。隨后這一指標被列為監管指標之一。
二是有多個批次都為氨基酸態氮不合格,這一指標指的是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元素的含量。該指標越高,說明醬油中的氨基酸含量越高,鮮味越好。
三是部分防腐劑超量添加和菌落總數超標的問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汪國鈞說,一些小企業質控過程不合格,可能導致這些結果。
釀造、配制含混 新國標能否堵住漏洞?
有機醬油、純天然醬油、無添加醬油、味極鮮醬油……醬油的名頭可謂五花八門,價格千差萬別,標注的標準也不太一樣。記者走訪上海多家超市發現,絕大部分銷售的都是釀造醬油,配制醬油很難見到。
專家解釋,釀造醬油所需時間長、成本高,而配制醬油則相反。“雖然標準中規定配制醬油中,釀造含量不得低于50%,但實際操作中由于沒有有效的檢測辦法,如果有企業冒充,很難檢測出來。”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大企業會比較嚴格,但不排除一些小企業可能亂標,用配制冒充釀造,以次充好。消費者在購買時可以留意標簽上的產品標準號:釀造醬油執行的是gb18186,而配制醬油執行的是行業標準10336。
“配制醬油采用的并非傳統方法,業內很早就認為,配制醬油其實并不應標注醬油,而是屬于復合調味料類別。”黃志蕙說。事實上,新的醬油國標征求意見稿中已經刪去了這兩種醬油的分類和定義,這意味著如果新國標實施,以后醬油將只有釀造的品種。記者了解到,復合調味料目前并沒有國家強制標準,企業執行的多數是自己的產品標準。
醬油沾上“兒童”就身價翻倍?
記者在超市看到,一些商家還推出了兒童醬油,大打低鹽、拌飯、清蒸食物牌,調味同時還可以補充營養,身價頓時也提高到普通醬油的好幾倍。
美國普度大學博士、食品安全專家云無心說,醬油是食鹽或者鈉的重要來源。一般醬油中的鈉含量在6%左右——這意味著,如果每天吃一勺醬油(約15克),攝入的鈉就相當于成人每天控制攝入量的40%了。
而兒童攝入鹽的含量應嚴格控制,針對兒童的調味品也應低鹽,但市面上一些兒童醬油鈉的含量并不低,例如記者看到一瓶兒童醬油100克鈉的含量為6320mg,甚至超過一些成人醬油,這使得低鹽更多是一種概念營銷。
“兒童醬油更多是一種忽悠的營銷噱頭。”云無心說,醬油中含有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對營養的貢獻完全可以忽略。不管兒童醬油怎么“精心研制”,所謂“補充營養”都很難實現。而且目前也并沒有針對兒童醬油專門出臺的標準。
事實上,在挑選醬油上消費者也存有一些誤區。“我會挑選上色效果好的,鮮味比較濃的。”上海市民秦阿姨說。
業內人士介紹,上色效果與發酵時間并沒有直接關聯,正是為了迎合消費者在意“上色”的需求,不少醬油企業會添加焦糖色;而且醬油的鮮味也并不完全來自于大豆發酵。黃志蕙說,現在很多醬油中都會添加谷氨酸鈉和核苷酸,一部分鮮味來自于此。谷氨酸鈉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既有提鮮的效果,又能增加氨基酸態氮的含量。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