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寧波象山港附近的漁船又忙碌起來,不需要駛得遠,從出發捕撈到漁獲物被等在岸上的小販搶購走,只需幾個小時。這幾個小時的忙碌,緣于一條被稱作“串烏”的魚——
點金美味與現實
我們對馬鮫魚的采訪,充滿了矛盾:在鮮美的魚味背后,是這條魚最后能“游”多遠的現實。
從現在洄游到象山港產卵的馬鮫魚身上,我們看到了野生大黃魚的影子。就是因為沒有節制的捕撈,如今野生大黃魚幾乎絕跡。比起大黃魚已實現全人工養殖,象山港藍點馬鮫魚的養殖之路才起步不久,發展難度絕不亞于養殖大黃魚。一種越是稀少越是想要得到的消費心態,驅動著對馬鮫魚的捕撈,也讓馬鮫魚的洄游繁衍之路險象叢生,曲折不堪。
雖然對馬鮫魚的保護措施不斷推進,但對于整個海洋生態的保護來說,這些遠遠不夠。無論是大黃魚、馬鮫魚或是鯊魚等其他魚類的保護,需要的是全社會的努力。
真相
清明前夕,象山港畔的一家農家樂,幾名顧客帶著剛從碼頭花120元買來的1.5公斤重的“串烏”,委托路邊小餐館加工,不一會兒,一盤寧波名菜“雪菜燒串烏”端上了餐桌,客人們著箸品嘗,嘖嘖稱贊。
這條寧波象山港一帶漁民所稱的“串烏”,就是馬鮫魚。
“串烏是當地人的土語,其實就是藍點馬鮫魚。”寧波市海洋與水產學會秘書長鄭春靜介紹,藍點馬鮫魚是馬鮫魚的一種,屬硬骨魚綱,鲅科,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我國產于東海、黃海和渤海,在夏秋季常結群作遠程洄游。
馬鮫魚以魚蝦等水生動物為食,肉多刺少、肉質細膩、味道鮮美,且含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礦物質等營養元素,民間有“山上鷓鴣獐,海里馬鮫魚”的贊譽。
馬鮫魚往往捕上船即死,所以我們日常吃的皆是冰鮮貨,而在清明前后,馬鮫魚洄游到象山港,市民才得以吃到新鮮的“串烏”。
“馬鮫魚洄游至象山港周邊,是為了利用相對當地海域偏淡、溫暖的海水產卵。這個時候的馬鮫魚接近或處于性腺成熟階段,營養價值更高、肉質也更加鮮美。”鄭春靜說。
身價
“別看它現在只賣80元一公斤,之前賣到過好幾百元一公斤呢。”一名漁民說,就在幾天前,它的上岸價每公斤還要220元,如果經過小販層層販賣,在市場上估計每公斤要超過300元了。而同一時間,批發市場上來自福建或東海的馬鮫魚,售價只有它的一半。
來源:寧波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