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黃陂區三里橋鎮救命寺村的一片蔬菜基地里,金燦燦的韭黃分外好看(如圖)。該區農業局副局長張冬波介紹,這是武漢首個連片種植的韭黃基地,成功將江蘇、云南的韭黃移植過來進行規模種植,價格不到外地韭黃的一半。
武漢市農業局種植處介紹,去年該市七萬畝連片大棚建設完成以后,不少外地菜陸續實現本地化種植,未來在豐富市民餐桌的同時,還將拉低菜價。
本地化批發價減半
來自江蘇的農戶李正來前年來漢考察后,發現武漢沒有規模種植韭黃的基地,便在去年投資60萬元,到黃陂的蔬菜基地連片種了150畝韭黃。
在昨天的白沙洲大市場(一級批發),外地運來的韭黃批發均價達到5.5元/斤,皇金堂批發市場(二級批發)里均價更高達7.5元/斤。而李正來昨天凌晨送到紅橋批發市場(二級批發)里的價格,只有3元/斤,不到同級批發市場價格的一半。
李正來說,目前武漢蔬菜市場上的韭黃量很少,實現本地化種植后,前景應該很不錯。
多種外地菜將本地化
武漢市農業局種植業處負責人王火明介紹,除了韭黃,來自重慶的燕白黃瓜、臺灣的松花菜、上海的結球生菜等外地品種,都已在武漢形成規模,今年產量將增加。
據介紹,武漢市自去年建成七萬畝連片的蔬菜大棚后,新大棚更標準更精細,使得大棚內適宜移種的外地菜品類更多、產量增加。以后還會有更多全國各地的新品種菜在這里種植。
拉低零售菜價有延遲
現在,李正來每天賣到紅橋批發市場里的韭黃有1000斤左右,這個量與該市場里的昆明韭黃差不多。
“遺憾的是,很多市民不知道武漢本地能種這么多韭黃。”李正來說,這也使得批發商即使以3元/斤的價格買了他的韭黃,轉手給商販時,依然會按外地韭黃的高價錢來賣:“如果批發商和市民都知道本地也能種外地菜,菜價也真正便宜下來,吃的人也會更多。”
王火明也認為,外地菜引入武漢以后,從種植到出產、上市,再到被市場知曉,增大市場占有量,最終拉低菜價,需要一個過程。(曹磊)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