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深食品安全專家彼得·本·安博克(peter ben embarek)在2014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上表示,全球范圍內,食品欺詐和食品造假越來越多,讓各國政府頭疼。
安博克介紹,食品造假和欺詐多是故意出于經濟目的來進行食品造假與欺詐,不僅中國存在,歐盟國家、俄羅斯等其他地方也一樣,“問題越來越凸顯。”
安博克在世界衛生組織主要負責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工作(infosan),也進行who的非典型性肺炎和禽流感等新公共健康風險的評估。此前安博克曾在世界衛生組織駐中國辦事處任職,他為中國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與食品安全和營養問題相關的政策咨詢服務。
食品造假欺詐引人憂
今后數十年中,食品的生產和食品安全是世界性的問題,牽涉到我們能否生產足夠的食物,而生產安全的食物更是關鍵。
如何防范食品欺詐和造假,以及發現欺詐造假后,如何懲治并加強監管是各國食品監管部門的難題。
2013年1月發生在歐洲的馬肉冒充牛肉事件是幾乎影響整個歐洲的食品丑聞,英國和愛爾蘭超市出售的冷凍牛肉中發現含有馬的dna。其實在英國,法律禁止馬肉作為食物買賣。后來,瑞典、法國、德國、荷蘭、羅馬尼亞等多個歐洲國家都卷入了丑聞,影響了消費者的信心和對市場的信任。
安博克說,馬肉事件在歐洲的出現,就清楚地說明歐洲存在食品造假和欺詐的問題,影響惡劣。
安博克介紹,在調查食品欺詐和造假中,有時候需要刑事偵查人員的介入,因為一些惡劣影響范圍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經具備犯罪性質。特別是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會涉及不同的調查角度,涵蓋多個部門,而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事件調查的進度和效率以及增強事件的預防效果就非常重要。
安博克指出,要加強食品安全體制的建設,避免碎片化,整個體制要有效管理。而這很大程度取決于不同國家不同政府的管理體系與治理方式。
技術系統治理是關鍵
此外,安博克還表示,建立全球數據庫有利于進一步推動食品安全。目前食品安全領域要嘗試新方法,發現食品污染與食源性疾病之間的聯系。利用技術優勢,建立全球可貢獻的數據庫,整合環境、食品、動物以及人類的基因數據,能夠檢測到某些國家全面爆發的疾病是否與某些動物的蓄養有關。
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每一個公民的健康與安危,但要想保障良好的食品安全環境,需要政府監管等公共部門與食品生產企業等私營部門的通力合作。
要利用私有部門或者是私營部門的力量,利用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的相互作用,來進行相關的合作,而不是說一方攻擊另一方,或者兩邊處于分離狀態。
安博克指出,第四個重點是教育與溝通,教育能從觀念到實踐來推動食品安全,更多的關注會帶來更好的效果。比如消費者的知情權,如何在超市選擇健康安全的食品,這種食品安全意識的提供會推動食品生產者和供應商提高食品質量和安全,而不是將注意力僅僅放在價格和經濟效益上。
第五個問題是新鮮蔬菜、水果的需求供應和食源性疾病的暴發。全世界范圍內,每年都會發生一些食源性疾病,比如美國菠菜里發現大腸桿菌。食源性污染既可能發生在生產過程中,也可能發生在加工過程中。
對于人們愛吃的黑莓和草莓,一旦種植的土壤感染病原,后期任何處理都難以消除,非常困難。傳統的土壤種植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污染,這也催發了無土栽培的應用和擴大。
食品全球化需可溯源可共享
安博克說,在全球化加劇、國際物流發達的形勢下,大型國際供應商必須具有可溯源性。一旦發生問題,可溯源就保證了某些關鍵成分的安全性,我們要保證整個供應鏈的安全。
目前的供應鏈已是越來越復雜,而且越來越整合,如果一個環節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整個供應鏈都會受到影響。而可溯源性要提前設計、應用到生產環節中,以預防潛在風險和挑戰。
面對越來越多通過食物來傳播的新型傳染性疾病,其中多數與食物生產方式有關,比如禽流感。怎么樣去應對這些疾病,怎么樣確定這些疾病的來源,遏制致死性的傳染病都是對全世界各國的考驗。
安博克提出的第九個問題是如何使用新技術來改進包括糧食安全在內的食品安全,比如轉基因技術,其中一些技術能解決一些最棘手的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機構的風險評估和管理能力也可借助于科技手段,比如采用微生物檢測技術以及相關工具進行檢測和溯源。
安博克最后指出,在全球市場一體化的今天,建立覆蓋各個國家安全部門的國際食品安全網絡非常重要,進行信息與數據的共享。一旦發生食品污染,迅速查詢記錄,避免更嚴重的后果。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