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訊 從5月1日起,未經注冊境外生產企業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允許進口。幾千家真假洋奶粉品牌將剩下40余家。為何這么多品牌涌入中國市場,究其主因是巨大利潤驅使。
一罐900克標準裝的嬰幼兒奶粉,折合人民幣在英國賣89元,荷蘭90元,南非130元,澳大利亞136元,加拿大144元,日本147元……國際市場上的平均售價是125元,而在中國市場,一罐洋奶粉的平均售價高達280元,最高達到400-500元,高出國際價格1-4倍,洋奶粉在海關報關價只不過50-60元/罐,擺到貨架上竟然賣到三四百元。
業內人士指出,即使面臨著“史上最嚴新規”的高壓,洋奶粉對中國寶寶的“圍攻”仍將持續下去。中國市場,儼然成為了洋奶粉競相爭奪的蛋糕。
然而,在這股熱潮中,一個有意思的悖論擺在了人們面前。洋奶粉一邊哭著喊著“本國供應不足”,并紛紛針對中國游客出臺限購政策;另一邊卻爭相大肆提升對中國的奶粉出口量。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14年1-3月,我國進口乳制品奶粉總量超過24萬噸,其中嬰幼兒奶粉2.4萬噸,價值3.61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進口總量增加23.7%。
縱觀消費品市場,勞力士、lv等奢侈品品牌在中國也不過提價兩三成,而嬰幼兒奶粉卻能高出數倍,嬰幼兒的必需品搖身一變成了奢侈品,中國市場已經成為洋奶粉的“提款機”。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近幾年洋奶粉在中國最高價格漲幅累計超過60%,這無疑使中國爸媽們的奶粉負擔日趨沉重。以北京為例,奶粉費用已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6%,遠遠超出3%—4%的國際正常水平。甚至連謝霆鋒、林志穎、陸毅等國內影視明星,都紛紛吐槽稱拍戲接活是為了給孩子“賺奶粉錢”。
為了打破洋奶粉的壟斷暴利,國家發改委于2013年8月開出6.7億元的天價反壟斷罰單,涉案6家洋奶粉品牌認罰。但這并未能徹底打掉洋奶粉漲價的念頭,2014年春節后,主要洋奶粉品牌再次掀起了新一輪集體漲價潮,幅度在8%至10%之間。在洋奶粉追逐暴利面前,中國消費者的利益該如何保障呢?
2014年4月12日,君樂寶國際品質牧場奶粉以130元/罐的價格入市,短短二十多天銷量即達幾百萬元,市場反響極佳。
“130元每罐已經成為國內奶粉價格的拐點,吹響了國產奶粉重新崛起的集結號。” 中國乳協名譽理事長宋昆岡表示,隨著一系列乳粉新規定的實施,國內奶粉市場必將回歸理性,國產奶粉質量正處于歷史最好的時期。同時,隨著國產嬰幼兒奶粉品牌主動向國際價格看齊,洋奶粉輪番漲價、聯合抬價的默契將被打破。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