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水稻總產量達到2220.5萬噸,再創歷史新高。但是秋收過后,往年熱鬧的機器轟鳴聲沒能響起——稻貴米賤使企業未加工先虧本,稻米加工業陷入始料不及的窘境。仲春時節,記者到水稻主產區三江平原采訪,“加工企業洗牌在即”之聲不絕于耳。
記者調查
水稻加工企業不敢“吃飽”
王軍是密山市達盛倉米業老板。最近一段時間他很閑,因為企業停產已經數月。王軍說:“從2013年秋收到現在,達盛倉僅加工了8000多噸水稻,與2012年度相差一倍。”8000多噸是達盛倉實際產能的1/4。去年,每加工一噸水稻大概能有80元左右的利潤,再靠賣稻殼、米糠和碎米,企業還能生存。但是今年開工一段時間后,王軍不得不停產了。
不但小企業停產,就連龍頭企業也只能吃個“半飽”。在有著“北方米都”之稱的鶴崗,當地的萬源糧油年水稻加工量可達30萬噸,是當地龍頭企業,但去年實際加工量只有11萬噸。“加工量不足就是因為‘稻貴米賤’。價格倒掛,讓企業未開工就虧本。”總工程師王玉振一語中的。鶴崗市工信委食品科科長曹興文對記者表示:“去年鶴崗受雪災影響,水稻含水量太大,大米生產成本高,所以多數米業企業都停產一段時間。”
在素有中國糧倉美譽的佳木斯,當地的水稻加工龍頭企業益海(佳木斯)糧油2012年銷售收入15億元,2013年減少到12.3億元。負責人李超告訴記者,2013年佳木斯地區水稻加工企業開工率不足20%。
業內分析
多重原因導致“餓肚子”
開工率不足原因何在?政策調節和市場選擇成為主因。
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3年12月30日,黑龍江省水稻收購累計1606萬噸,占商品量91%,其中政策性收購量所占比重較大,對市場構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尤其是關內及南方銷區市場需求不旺,價格上漲動力不足。
收購量雖然飽和,但是收購價卻在上漲。曹興文說:“國家對水稻實行保護價,2012年水稻收購價格為每公斤2.8元,2013年水稻收購價格上調為每公斤3元,但是大米價格卻沒有上漲。每公斤0.2元的差價已經將加工企業的利潤全部吃掉。”
補貼差異也是黑龍江省水稻加工“餓肚子”的原因之一。王軍對記者說:“黑龍江省水稻直接入關后,當地加工企業可以享受國家每噸150元的補貼。這補貼基本上與黑龍江省水稻加工成大米后運往關外的運費持平,造成黑龍江省水稻加工企業無利可賺。
更讓很多加工企業措手不及的是蘇北大米的重振。一年兩熟的蘇北大米原本是南方餐桌的常客,但是面對油性大、韌性強、有嚼勁,一年一熟的東北大米敗下陣來。然而蘇北大米并不甘心就此淪落。近年來,南方科研工作者積極改良蘇北米的口感,并取得了明顯進展。本來已經萎縮到無法跨越山東的蘇北大米,竟然在2013年與東北大米在北京市場短兵相接。
李超對記者說:“蘇北大米將競爭對手設定為東北大米中的圓粒米,因為二者外觀相差不大,改良過后的蘇北大米口感也和東北圓粒米類似。由于當地種植、當地加工,僅運輸成本上就比東北大米便宜了200元,極大地擠占了東北大米的市場。”
一起搶占南方市場的還有外來客。自2012年以來,我國進口大米激增。2012年進口大米總量231.6萬噸,已從2001年的26.89萬噸,增長了近8倍左右。據我國海關總署統計,2013年1~11月我國累計進口大米203.6萬噸,雖然同比減少9.3萬噸,但仍高于2011年同期151.8萬噸。
“2013年我國進口越南大米完稅價格在每公斤3元左右,占進口大米總額的六成多。其售價與黑龍江省水稻收購價格基本持平,而黑龍江省加工完的大米每公斤售價為4.4元左右。在南方,進口大米在低價的優勢下已經呈傾銷狀態。”曹興文向記者又道出一條讓東北大米“緊張”的原因。
發展方向
打造品牌走產業化路
面對蘇北米的回歸和外國米的傾銷,東北大米盡快走產業化之路已成必然。
雖然萬源糧油2013年并沒有“吃飽”,但是它不但沒有虧本,反而盈利。“大米加工環節雖然不賺錢,但是加工中產生的稻殼、米糠、碎米卻成了我們的寶貝。”王玉振表示,目前萬源糧油已經建立了利用稻殼發電、利用稻殼灰加工白炭黑提煉硅膠和單晶硅、多晶硅,利用米糠壓榨米糠油,再從中提煉維生素e、谷維素,利用篩選下的碎米支撐米乳的多條生產線。同樣靠全產業鏈謀取利潤的還有益海。負責人李超告訴記者,雖然益海去年開工率也不足,但利潤卻不低,原因就是他們收購了佳木斯周邊很多稻米加工廠的稻殼用來發電。每噸稻殼的發電量相當于0.67噸煤,益海不但擁有每年利用稻殼發電2160千瓦時的能力,還投資建成了日處理30噸稻殼灰的加工車間。變廢為寶的生產工藝,讓益海每加工一噸水稻可以賺取700元的利潤。
李超說,有了產業鏈條即使大米加工環節不賺錢,企業也可以賺取利潤,這是黑龍江省水稻加工產業發展的方向。而面對東北大米市場被蘇北大米慢慢搶占的問題,他表示,東北大米一年一熟,營養豐富,本來就不應走低端,所以才被每公斤4元多的蘇北大米攪亂了市場。而這也正暴露出黑龍江省大米的一個軟肋——品牌不響。黑龍江省水稻加工企業2000多家,但品牌意識不夠,經常被蘇北大米“冒名頂替”。因為難以品出東北大米的香,使得消費者忠誠度不高。
提出同樣觀點的還有鶴崗泰豐米業。銷售經理趙亮對記者表示,糧食銷售市場已經發生變化。以前老百姓是在糧食貿易市場成袋子買大米,現在是在超市里選大米。這種變化體現的是消費者對品牌的關注與認可。除了品牌問題,李超還表示,三江平原由于積溫不夠只能播種圓粒米,而不是品種更好、不易被假冒的五常稻花香,想要重新搶回市場需要在大型農機具上做文章。佳木斯龍嘉農機董事長劉佳信與他不謀而合:“龍嘉正在和東北農大一起合作研發高速播苗水稻機,這款插秧機成功后,可以幫三江平原搶出半個月的積溫,滿足稻花香的需要。”“稻花香口感更香,米粒更長,一眼就可以和蘇北大米區分開,是大米中的精品。目前水稻加工企業加工率不足的情形是黑龍江省產業發展的瓶頸,產業洗牌也是一種必然,我們相信龍江的水稻加工企業在加工上走產業鏈之路,在銷售上走品牌之路就一定會沖破目前的難關。”李超分析說。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