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一早,浙江舟山嵊泗縣海洋科技研究所所長顧忠旗被鬧鐘“叫醒”后直奔育苗室。他一邊看水色,一邊觀察等邊淺蛤是否開始產卵。確認一切正常后,他又走到旁邊池里觀察正處于稚貝階段的厚殼貽貝苗。工作7年來,顧忠旗把一批又一批優質水產苗種送到了養殖戶的手中。
像養孩子一樣一晚上至少起來3次
2007年,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理學碩士后,顧忠旗有很多機會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選擇了回舟山。“我學的是水產養殖,而嵊泗養殖戶多養殖品種多,我的研究成果只有在這里才能盡快轉化利用。 ”
2007年前后,嵊泗貽貝養殖戶正處在一個發展瓶頸期。當時的養殖貽貝品種以紫貽貝為主,銷售價格只能維持在每公斤1元左右,不及厚殼貽貝的1/5。而且紫貽貝收割集中在6至9月間,正是臺風頻發季節,由于其抗風浪能力較差,養殖戶通常都是在臺風來臨之前完成貽貝收割,經常發生大量貽貝擠壓并被壓價的現象。另一方面,野生厚殼貽貝苗量少采集人多,苗種根本難以滿足養殖需求。嵊泗縣委縣政府聘請水產專家倪夢麟主持厚殼貽貝工場化人工育苗,顧忠旗成了這個科研團隊的重要成員。
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顧忠旗大部分時間都在育苗基地,經常一住幾個月。作為技術員,他需要不停地到育苗池邊觀察、控制水溫、投餌等。在育苗關鍵期,他每天晚上至少上半夜要起來觀察兩次,下半夜要起來觀察一次,一天的睡眠時間經常不足三四個小時。“育苗就像養孩子一樣,需要精心呵護,自己的作息時間都要隨魚蝦貝的習性。海洋生物不像工業產品,做壞了還可以重新再來,它們生病的時候不會叫,也不會鬧,更需要隨時隨地去觀察它們。 ”顧忠旗說。
2008年1月至6月,在歷年努力的基礎上,嵊泗“厚殼貽貝人工育苗”推廣項目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殼長1毫米以上的厚殼貽貝稚貝近2億粒。至8月初,自然海區放養保苗成功率達80%以上,厚殼貽貝規?;B殖之路在嵊泗被打開。目前,該縣已累計培育苗種20億粒以上,累計推廣厚殼貽貝養殖面積1萬畝以上。
奔波各小島,養殖戶的“科技保姆”
憑借堅忍不拔的科研精神,顧忠旗已開展了各類課題10多項,公開發表論文8篇,申請專利4項,在刺參、厚殼貽貝、瘤荔枝螺、小刀蟶、等邊淺蛤及曼氏無針烏賊的繁殖、養殖技術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并實現了規?;a。他主持開展的省級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浙北海域刺參規模設施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合作成功建立了適合浙北海域狀況的刺參生態筏式吊籠養殖模式,解決了養殖漁民在刺參籠養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使這一優良品種養殖技術得到了推廣。累計推廣養殖面積1萬余畝,促進了漁民增收。、
刺參籠養在嵊泗剛剛興起時,養殖漁民急需技術指導,由于7個養殖試驗點分布在不同的小島,顧忠旗忍受著暈船的痛苦,頻繁地在各個小島上穿梭。哪里有刺參養殖的地方,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嵊泗縣東海貽貝科技創新服務有限公司和嵊泗縣金義水產品有限公司是縣內較大規模的兩家育苗企業,每年都要進行各類水產品種的人工育苗。顧忠旗被企業負責人親切地稱為“科技保姆”。“不管是工作日還是周末,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遇到技術問題我第一個總會想到顧工。 ”金義水產負責人說,只要一個電話,顧忠旗都會及時上門,不僅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還幫著為企業出謀劃策一起克服困難。
來源:舟山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