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肅省靖遠縣東灣鄉大壩村的村民蘇保軍嘗到了發展日光溫室的“甜頭”:夫婦倆靠著種植的3座日光溫室,不僅供孩子們都上了大學,家里的條件也大大改善了。“一般情況下,一座大棚年收入2萬多元沒問題。”蘇保軍說,如今村里家家戶戶都有兩三座日光溫室,近幾年村里的“小二樓”越建越多,不少菜農還開上了私家車,生活條件甚至比城鎮居民還要好。
在甘肅,像蘇保軍這樣從事設施蔬菜生產以及圍繞蔬菜產品運銷的人有200多萬,如今,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增長。2013年,甘肅的蔬菜生產面積達到718.05萬畝,全省城鄉居民人均蔬菜占有量達到了509公斤,位居全國前列。其中,引人注意的是,自2009年至今設施蔬菜面積的增速高達52.6%,從107.92萬畝增加到了164.6萬畝,收益增長了30%。
甘肅設施蔬菜何以實現如此之快的發展,其中究竟蘊藏著怎樣的“秘訣”?
塑核心——科技創新“挑起大梁”
雖然已時隔兩年,但提起2012年3月3日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技專項“西部非耕地農業利用技術及產業化”項目啟動一事,很多甘肅省內從事蔬菜產業的人仍難掩內心的激動。
“這一項目的啟動,意味著甘肅在非耕地設施蔬菜上的創造發明,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認可。”甘肅省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李向東說,當時,甘肅利用荒漠戈壁發展設施蔬菜,不僅探索出一套集成技術,還在河西走廊地區擁有了1萬畝的非耕地設施蔬菜。
在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上,大規模的發展設施蔬菜,這一創新,始于2007年甘肅省對設施農業的探索。甘肅全省42萬余平方公里土地,耕地只占12.7%,耕地資源相對稀缺。
如何讓設施農業在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不占用本就稀少的耕地,給當地糧食生產留下更多空間?為解決這一問題,從2007年開始,酒泉市肅州區開始嘗試在戈壁灘上建設日光溫室,種植蔬菜。甘肅農技人員通過與國內科研院所合作,成功開發出了適合本區氣候、地域特點的鹽堿地、沙地、砂石地類型的日光溫室結構、溫濕度調控、光熱資源利用、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基質開發和肥沃沙壤土再生栽培等技術。同時,采用滴灌、微灌(小管出流或微噴)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解決水資源緊張的問題。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