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的一群普通農民自2007年以來,依靠農民專業合作社這一最普通的基層組織,辛勤耕耘,不但使自己和周邊村民迅速致富而且在這片祖輩打拼的土地上繪出了一幅幅動人畫卷。
雙江縣勐勐鎮鐵廠完小的幾個小女孩在晚自習前邊跳著橡皮筋邊唱著動人稚氣的歌謠“金蛋蛋,銀蛋蛋,不如地里的土蛋蛋,金花花,銀花花,不如田里的菜花花”??吹接浾吆闷娴哪抗?,雙江縣農業局一位領導笑著解釋說,孩子們童謠里唱的土蛋蛋其實就是馬鈴薯,菜花花就是菜用豆莢,茄果類蔬菜開的花。
為徹底明白孩子們口中童謠的含義,記者一行走進了雙江縣沙河鄉允俸村忙孝一組的農業種植合作社,與理事長俸光兵嘮起家常。允俸村是一個以傣族為主的村寨,俸光兵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種植馬鈴薯,和其它農作物比起來,俸家種植的馬鈴薯要高10倍左右的收入,就以今年馬鈴薯收成來說,老俸一家每畝地可產馬鈴薯3.2-3.5噸,20畝地的收入加晚稻收入,大約在30萬元左右。
俸光兵不但帶頭致富,還組織允俸村忙孝一組的102戶農民于2007年成立馬鈴薯種植合作社,倡導一體化進種,一體化種植,一體化銷售。一年下來,只有587畝田的忙孝一組100多戶群眾,每家僅種植馬鈴薯和稻谷收益就可達到6萬元左右。一位傣族群眾告訴記者,以前種馬鈴薯,收獲時都要起一大早把馬鈴薯送到集市上去賣,去晚了還擔心賣不上價,成立農業合作社后,銷售不用再擔心,前兩天一下子來了三輛大貨車把我們和鄰居家的80噸馬鈴薯一下全買走了。
而在雙江康農蔬菜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唐勛彬則和記者談到,康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主要種植辣椒、苦瓜、黃瓜和四季豆,其中辣椒400多畝,每畝銷售收入達3萬元左右,黃瓜每畝收入24000元左右。唐勛彬還和記者談及,由于辣椒、瓜果、豆類蔬菜都會在結果前開花,孩子們便編童謠,“金花花、銀花花、不如田里的菜花花”。
據了解,雙江縣還引進蔬菜企業3家,成立康農等農民專業蔬菜種植合作社6個,初步形成了“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去年共完成蔬菜及馬鈴薯種植面積46789畝,產量8.06萬噸,產值1.6億元。每年外銷蔬菜及馬鈴薯達到54800噸左右,蔬菜商品率達到70%左右,馬鈴薯商品率達到85%左右。(云南網)
來源:云南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