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摘桃可致富,樹下還能干點什么?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在眉縣獼猴桃試驗示范站開展的一項研究示范,為這個問題提交了一份令人驚喜的答案:樹上能摘果,樹下可采菇。
在試驗示范站的一片獼猴桃園里,樹上,獼猴桃小果正擠滿枝頭;樹下生長著一行行碩大的蘑菇。這些蘑菇多呈酒紅色,菇柄粗壯,菇體肥大,長勢喜人。據試驗示范站專家介紹,4月中旬所采的一叢菇重量接近3.3公斤。
這就是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杜雙田副教授帶領的食用菌團隊與獼猴桃試驗示范站專家聯合開展的獼猴桃林下食用菌栽培模式研究示范。據杜雙田老師介紹,這種菇的學名叫大球蓋菇,味道鮮美,屬高蛋白、低脂肪保健食品。該菇以獼猴桃枝條為主要原料,還可以輔以玉米秸稈、玉米芯、麥草、稻草等,每年8月底9月初種植,11月初可采收第一茬菇,第二年4月份進入豐產期,出菇期一直延續到6月,可采4-6茬菇。這種蘑菇的最大特點是抗霉能力強,適宜露地栽培,栽培原料無需高溫殺菌處理,操作簡單,省工省時。
獼猴桃林下栽培大球蓋菇技術已在眉縣槐芽鎮保安堡村推廣。據村民張懷林介紹,該村獼猴桃種植面積300多畝,林下育菇240余畝。每畝蘑菇產量最低2000公斤,批發價每公斤16元,除去各種成本,每畝純收入1.5萬元左右。根據顏色,村民們給這個帶來額外高收入的蘑菇起名叫赤菇,并成立了赤菇專業合作社。
林地栽培食用菌,原料可就地取材,食用菌和果樹可進行氧氣與二氧化碳的相互補充,實現協同生長;食用菌栽培剩余料又可作為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有利于果業可持續發展。在該校獼猴桃試驗示范站首席專家劉占德看來,獼猴桃林下栽培食用菌研究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實現了獼猴桃產業的立體化、可循環、高效益發展,也將試驗示范站的科技推廣工作帶入了一個新的多學科結合的層面。(陜西日報)
來源:陜西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