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已成中國人最大心病的今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告訴我們:“中國的土地上仍然有人在吃著健康、綠色、質樸的食物,這些東西大都來自鄉野”——青翠欲滴的竹筍,在雨后第一時間被挖出來送上餐桌;應合著時節萌發的蘑菇,成了一家人辛苦勞作之后的享受;藏族小伙冒險爬樹割取的野生蜂蜜,來不及下樹就被急著塞進嘴里;黃土高原窯洞外高懸著的一簾簾手工掛面;東海漁船上閃閃發亮的漁網里蹦著的肥美魚蝦,連常常見的豆花、煎餅、紅燒肉,看著都那么活色生香,讓人食指大動。
不把鏡頭聚焦于星級飯店里的精細美食,而是跋山涉水去尋找平民餐桌上的普通一餐,正是“舌尖2”如此廣收人氣的謀略,也是總導演陳曉卿的良苦用心。
一次,陳曉卿去一個廚師朋友新開的飯館吃飯,上來一盆牛肉,后廚非要用3d技術打出個“函谷關”,還有一道菜居然把山藥削成了毛筆的樣子,一支支掛在那里拗造型。在陳曉卿看來,中國人所崇尚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如此追逐“文化含量”,或許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食物本身缺乏信心。
的確,走出熒屏,現實生活中的食物越來越讓人們沒有信心。
近些年,關于食物的話題還少嗎?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少了,雌激素卻超高幾百倍,導致幼兒性早熟;紅薯粉不是紅薯做的,而是玉米粉加水泥做出來的;豬是瘦肉精喂出來的,牛肉是豬肉“加工”出來的;雞蛋不是雞生的而是人“造”的,連老百姓深信不疑的柴雞蛋,都是給雞吃蛋黃精的結果;雞鴨禽類是激素催大的,從破殼到上市竟然不到兩個月!這些都是餐飲業內“公開的秘密”。
肉食不敢吃,蔬菜一樣不讓人放心。那些瓜菜,只要長出個花把把,用激素一噴,只要兩三天就可上市,并且還特嫩、特有賣相。剛剛割過的韭菜只要三天又可以長到一尺長。水果更是用膨脹劑、催熟劑、增甜素催出來的。除了家喻戶曉的毒奶粉、毒火鍋、毒饅頭、地溝油,還有更令人發指的,黑心作坊用死豬肉灌香腸,放添加劑掩蓋臭味,用四處收集來的骯臟不消的毛發配制醬油……花樣百出,令人發指。
追看“舌尖2”,有人是為了找回兒時“媽媽的味道”,有人是為了捕捉漸行漸遠的鄉愁。而對廣大的“吃貨”來說,看到美味又健康的傳說變成活生生的現實,還有什么比這更令人歡欣鼓舞、激動萬分的呢?
“我們挖掘的是那些民間的真正用心、投入情感去做的食物。當你投入情感的時候,你就不會昧著良心。”陳曉卿說,“舌尖2”包括了300多種美食,菜量比“舌尖1”要大得多。而且人們會發現,不管環境如何,不管生活水平怎樣,中國人都善于把最平凡的東西做出最極致的味道。
“舌尖2”里讓人感覺“很有愛”的還有各種樸實的美食觀,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應季的、當地的食材才是最好的食材,真正的美味,都是屬于自然生長、手工制作的;如,“食物+歡樂=健康”,和家人一起愉快地進餐,可以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如,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媽媽做的菜最好吃……這些滲透在美味中的哲學,比美味本身更入味入心、養料豐富。
舌尖上的美味在左、舌尖上的毒素在右,都市人在它們之間找到了品味美食、拒絕毒素的樸素生活。
近來被網絡盛傳的“舌尖體”里有個關鍵詞,叫“自然的饋贈”。在人工食品大量生產、大量食品被過度加工甚至惡意加工之后,人們才明白:食材到餐桌的距離越短,中間環節越少,食物被“干涉”的機會就越少,就越健康。遺憾的是,被工業化生產方式全面包圍的當今,不論是耕種還是烹飪,傳統都在漸次消失。“舌尖2”不但在展示美食,它甚至是對“被污染的生活”的嘆惋、摒棄、拒絕和控訴。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