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補助政策有效實施,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準確理解政策、掌握實施要領、明確程序要求,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分別于5月25-26日和29-30日在北京舉辦了兩期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補助政策培訓班。13個補助政策實施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省、地、縣三級農產品加工主管部門和項目技術依托單位的380人參加了培訓,實現了補助政策實施縣(區、市)管理部門全覆蓋,為2014年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補助政策全面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實施兩年來,中央財政共安排10億元資金,帶動地方和農民投資23億元。補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建設5萬座初加工設施,新增馬鈴薯貯藏能力86萬噸、果蔬貯藏能力67萬噸、果蔬烘干能力43萬噸。各實施省區普遍反映,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是一項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一是減損增供、促進增收。農民建設貯藏、烘干設施后,馬鈴薯、水果、蔬菜產后損失率分別從15-20%、15-20%、20-25%降低到6%、4%和6%以下,相當于每年多增加27.5萬噸產量,錯季銷售還提高售價30-50%,農民由此多增收18億元。設施使用壽命按20年計算,可為農民帶來360億元的收益。二是提高質量、促進加工。實施科學貯藏后,馬鈴薯存放3-4月不長芽、不皺縮,蘋果、胡蘿卜等果蔬存放5-6月不腐爛、不萎蔫,保持了入庫(窖)時的品質和外觀。同時,延長了原料供應期,拉長了加工企業生產周期,減少了加工企業建設數量,節約了社會資源,提高了加工企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三是均衡上市、促進銷售。西北、華北、東北等馬鈴薯主產區,馬鈴薯銷售期從不到半個月延長到了7個月,實現錯季擇機銷售,調節了市場供求。果蔬經預冷后運輸,市場銷售范圍從鄰近地區擴大到全國各地或周邊國家。四是增強預期、引導生產。農民有了貯藏、保鮮、烘干等初加工設施,種植鮮活農產品不再擔心賣難、價格不好等問題。項目實施區農民反映,國家支持建了科學實用的初加工設施,農產品幾乎沒有損失了,還提高了品質,加上市場穩、價格好,現在不愁賣了,敢放心種了。(來源:國際在線(中華糧網)
來源:國際在線(中華糧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