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調研今年東北地區的大豆種植面積變化,了解直補政策對大豆種植面積的影響情況,5月12-16日,我們走訪了哈爾濱、佳木斯、綏化、北安、五大連池、嫩江、莫力達瓦、克山等地。實際調研結果顯示,因收益不如玉米,今年大豆種植面積同比下降約15%-20%,但供應量仍是去年的兩倍多,這可能給1501合約帶來很大的供給壓力。
從我們對大豆種植情況的走訪來看,一些大豆的非主產區,大豆種植面積近年來迅速下降。很多地區3年前幾乎全部種植大豆,而如今幾乎全部改種玉米。這些地區,大豆面積僅零星分布在各個地塊不好的角落,可能僅占當地總面積的1%以下。有些農戶種植大豆并不從種植收益上考慮,因為種植收益占整個家庭收入的比重不大,所以農戶會選擇種植省工省力的大豆,來騰出更多空閑出去打工或者做一些副業。
還有一些大豆的非主產區,也存在一些較大地塊的大豆種植面積,但占當地總耕地面積的10%以下,這些地區仍然以玉米種植為主,大豆種植面積"頑強"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大豆有獨特的銷售渠道,出口或者做芽豆或者做豆種,銷售價格比較高,通常在2.4元/斤以上。
而在黑龍江的北部第四、五積溫帶,還存在大塊的大豆種植面積,占當地總種植面積的50%左右。這些大豆主產區中,有些地區大豆種植面積較去年持平,有些地區比去年有10%-20%的下降,因為去年玉米晚播而增加了大豆的種植面積。這些地區種植大豆主要是因為當地積溫太低,不太適合種植玉米,但德美亞這種生長期短的玉米品種也仍在持續擴散。這些地區的大豆銷售價格僅為2.2元/斤左右。
內蒙古的一些大豆主產區長期存留下來,是因為當地習慣種植大豆,而當地沒有玉米烘干塔,相比于大豆種植玉米不容易銷售出去。
大部分地區都不存在輪種的問題,很多地區連續多年種植玉米或者大豆,并無太大的影響,相比而言玉米比較抗重茬,大豆比較怕重茬。在東北北部一些地區,可能是土質原因,輪種會比較多,但對大豆種植面積的影響可能很難判斷是利多還是利空。
來源:中國證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