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備受爭議的玉林狗肉節臨近,相關討論甚至抵制活動再次引發公眾關注。"從犬只實際來源看,至今沒有任何的合法肉用犬只養殖場,多以偷盜、搶劫、搶奪、投毒的方式抓捕。"律師安翔在6月5日由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主辦的"舌尖上的罪惡--抵制黑色狗肉節交易"交流會上說。
近年來,關于玉林狗肉節的爭議多集中在道德層面,一方面動物保護組織呼吁抵制這種血腥不文明行為,另一方面食客認為吃狗肉和豬牛羊肉一樣,既是權利也不違法。由此,雙方長期以來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安翔自2006年在北京打狗風暴中發表《北京養犬的法律觀察》至今,一直試圖從法律視角分析現行的動物保護。"關于狗肉節、吃狗肉,既是道德、習俗問題,更是法律問題。目前,從犬只的來源、運輸、屠宰看,實際操作均與相關法律要求差距很大,食品的安全與合法性都沒法保證。"他表示。
目前,國際食品安全實行產品質量的可追溯系統,對動物從出生、飼養、免疫、運輸、銷售、屠宰、產品分銷、加工等一系列經營行為中的信息進行記載和傳遞,使得每一件最終被消費的動物產品都可以追溯到其生產經營過程的任一環節,以規范動物生產經營行為,保證消費安全。
狗肉是否也需要可追溯?安翔認為,2007年修訂的《動物防疫法》中明確規定,經強制免疫的動物,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建立免疫檔案,加施畜禽標識,實施可追溯管理。"反觀國內狗肉的生產,各個環節都難達標。"北京小動物診療行業協會理事長劉朗博士說。
從犬只來源看,相關法律要求動物必須應具備三證兩檔案兩標識,即《免疫證》、《動物防疫條件許可證》、《工商營業許可證》、養殖檔案、免疫檔案、禽畜標識和免疫標識。"這些都大大增加了肉用狗的生產成本,包括飼養場成本、飼料飼喂成本、防疫保健成本、檢疫檢驗成本。"劉朗說,吃狗肉人群相對"小眾",這導致肉狗養殖規模必然難以擴大,再加上大型狗的體成熟一般在8個月,周期長,即便規模養殖成本也相對較高。
由此,狗肉節上大量的肉狗來源引發公眾擔憂。從公安部門此前接到的舉報情況看,以搶奪、投毒方式偷狗的行為日益增多,且盜竊的多是重量、價錢較高的大型土狗、寵物狗。 "如果狗肉以投毒方式獲得,那么安全性如何保證?"安翔認為,在后續的犬只運輸環節,實際操作遠達不到相關法律要求,檢驗檢疫幾乎成"空白"。
依據犬產地檢疫規程和2013年4月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犬和貓產地和運輸檢疫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到一犬一檢疫證,一犬一免疫證,一犬一實驗室檢測報告。"然而在實際運輸過程中,為了降低違法成本,一車上百只狗能有一個檢疫證或者免疫證就不錯了,很多甚至是空白證、假證。"安翔說。
"很多人對玉林狗肉節當街屠宰肉狗的血淋淋場面感到震驚,這也是不符合《動物防疫法》和《動物檢疫管理辦法》的。"劉朗介紹,依據法律要求,屠宰必須應在核驗動物產地檢疫合格證的基礎上,由官方獸醫在指定屠宰廠點進行檢疫。
"現狀是,沒有獸醫,更沒有屠宰廠點。"劉朗說,這也為狂犬病的傳播埋下隱患。"由于屠宰者不是專業獸醫,沒有保護措施,一旦被屠宰的肉狗帶有狂犬病、布氏桿菌病、鉤端螺旋體病,其血液不論進入被屠宰者的傷口還是接觸到黏膜,都會導致疾病爆發。"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