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對蝦養殖發展中存在缺乏優良品種,對蝦苗種質量不穩定,養殖技術不規范,病害發生率高、生長速度慢,藥物濫用導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突出等問題,導致對蝦養殖成功率嚴重下滑。有人疑是種苗問題,有人疑是水質問題,有人疑是天氣問題……種種疑惑,回歸最初,就是種苗的不健康,育種工作的不完善所導致。
中國對蝦新品種的選育工作研究開始于1997年,主要針對中國對蝦養殖過程中存在的苗種生產的不穩定、生長速度慢、抗逆性差和養殖后代性狀退化等嚴重問題而開展的選育研究工作。經過長時間實驗研究,目前市場上也有“中興一號”、“中科一號”、“科海一號”、“桂海一號”等品種出現,但競爭力不高。
為此,本刊記者特地采訪了廣東海洋大學教授陳兆明,了解目前中國選育水平和外國的差異以及如何發展中國選育做闡述。
生物安全系統是中外選育差異的關鍵
《當代水產》:您在夏威夷做了6年的選育工作,能否簡單介紹夏威夷育種和選育流程?
陳兆明:育種在動物身上做了很多,但對蝦比較少,在中國或者全世界來說,相比牛、豬起步都較晚。動物育種目的是為了取得更大經濟效益,而水生生物的育種目的主要集中在改良生長形狀,目標定位在體重、存活率、飼料攝入量等三個部分。
選育方法有很多,之前在鯉魚、金魚等身上采用的是群體選育,而目前我們采用的是比較系統的家系選育方法。首先把種蝦采購回來,馬上隔離,盡量做到沒有任何病害感染。隔離的地方還要與育種中心相距很遠。例如,在夏威夷的某個島做選育,隔離的地方就要在另外一個島上,才能達到完全隔離的效果,確定種蝦完全沒病害才能進入選育中心進行繁殖、選育。
繁育中心里面的種蝦主要是來源于亞洲的一些國家,如越南、泰國等。這些國家把繁育的種蝦擴展到其他繁育場里,首先是檢測種苗,將帶病毒的種蝦殺死,剩下健康的種蝦再構建基礎群,后來用于生產做不同的家系,慢慢地蔓延下去,整個結構就這樣。
夏威夷的選育中心與中國相比,多了生物安全系統。他們要與人和其他生物隔離,禁止把病毒帶進中心里污染種蝦。而育種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生物安全,構建多樣性基礎群體,有效地分析所獲得的數據。
在夏威夷,我們把母蝦和雄蝦進行交配、產卵,每年大概生產300個家系。經過分析,在300個家系里只有三分之一的種蝦可以進行選育,因為它們是最好的。而每個種蝦都持有身份證,可以確保知道它是誰,產卵后也能知道它父母是誰,主要是防止在下次選育時發生近親交配。而且池子大,種蝦小而多,有標志的話能更方便地找到它們。在選育過程中,選擇兩個表現較好但不是近親家系的親蝦,進行人工交配,產卵后放進育苗池(大概是1米大的桶)里,養3~4個月,一部分種蝦就可以到外圍養殖了。我認為這個方法是較好的方向性選育,不會太過盲目。
為了種蝦的生活安全和質量安全不受干擾,選育中心里的每個池和打撈網都是獨立專門使用,以避免交叉污染,這就是中心最主要的地方。
《當代水產》:據說,您是廣東海洋大學聘請回來,專門做選育這方面的工作的。請問目前主要負責哪種對蝦品種的選育?您覺得中國目前的選育水平和夏威夷選育方面有什么差距?
陳兆明:現在還沒決定做哪個品種的選育,但不會是斑節對蝦,因為斑節對蝦生殖周期比較長,而且養的人也不多。可能是白蝦一類的,例如南美白對蝦或者是墨吉對蝦。
兩個地區間的差異主要是夏威夷比較注重生物安全問題,夏威夷的選育要確保沒有病害發生,同時在選育過程中,不會出現近親交配的情況,控制比較好。目前養蝦行業出現很多病害,生長不好,我認為近親交配占很大的因素。中國南方近親交配太多,進口回來一對蝦很貴,因此很多育苗企業會拿它生出來的后代去交配,也不清楚它的身份、背景,一旦交配很有可能拿到它自己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這樣就會使苗種質量下降,發病率上升。因此,我建議在育種方面中國應該加強控制近親交配發生的概率。
建立多家選育中心,讓養殖戶買到物美價廉的蝦苗
《當代水產》:今年很多地區都出現對蝦養殖成功率大幅下降的情況,聽說您回國后也到海南等地了解目前中國的對蝦養殖情況,能談談您所了解到的情況嗎?目前很多人都認為是種質出現退化問題,對此您有什么看法?
陳兆明:在海南,我曾拜訪幾家養蝦場。我的印象是,他們對生物安全意識薄弱。此外,對于蝦孵化場,他們似乎對所使用的親蝦并不十分了解。
進口種質出現退化問題我們無法控制。我希望能從原產地拿一些種蝦回來做選育,做好最基礎的群體選育,從頭開始,一條龍做下去,以后就不再依賴外國進口的親蝦,這樣可能會有所改善。
來源:當代水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