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熱銷的“健康食品”多是商家在炒作概念、忽悠人,一時間被欺騙的消費者紛紛指責食品商家為了利益不擇手段。賣概念的“健康食品”不但造成消費者的經濟損失,更甚者一些食品不僅“概念”不可信,更是不健康,消費者長期攝入這種不健康的“健康食品”,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那么消費者如何不被賣概念的“健康食品”忽悠?
首先,了解一些食品相關的常識非常有用,甚至可以說“知識改變態度”。不清楚其中緣由時會覺得那些食品專業名詞“高大上”,一旦清楚了其中的機制,則對商家推出的各種“概念”食品不僅不信,甚至是嗤之以鼻。消費者無需學習食品方面的專業知識,只需要了解一些常識即可,閱讀食品專業人員撰寫的科普文章和觀看質量較高的科普節目是學習這些常識最便捷的手段。
其次,明確自己攝取某種食物的主要目的。比如,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喝水就是為了補充水分,衛生、安全的水就完全符合需求,如果想補充礦物質、蛋白質、維生素甚至氧氣,可以通過攝取食物或其他方式獲得,不一定非要在水中獲得。再比如喝酸奶有利于補充鈣、益生菌和部分維生素,如果還想補充膳食纖維,可以選擇新鮮的蔬菜水果,遠比選擇帶有果粒的酸奶更靠譜。最后,消費者改變自己對于食品的態度是保證不被忽悠的最有力武器。部分消費者對于日常飲食過于忽視,又對“健康食品”過于依賴。很多消費者不愿意在日常飲食中下功夫,不在乎主食是否過于精細,油脂和鹽的攝入是否過多,蔬菜水果的攝入是否嚴重不足,甚至經常出現饑一頓飽一頓的情況,造成日常飲食能量過剩營養素卻攝入不足。身體在遭受如此對待之后也給出了它的反饋:肥胖、三高及其他不適情況。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仍有消費者不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有問題,而是孤注一擲地將自己的健康交給食品企業去負責:寄希望于某種神奇的“健康食品”,使自己擺脫在糟糕的飲食、運動狀態下的各種健康問題,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