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鱸養殖存在“三年一坎”的說法,是指隨著養殖面積等因素變化,三年行情好、一年行情壞。曾在2005-2006年海鱸價格低迷,而2012年至 2013年年初,海鱸遭遇史上最低價,且延續時間長,不少養戶虧損連連。因為2009-2011年三年的風調雨順,導致2010和2011年,海鱸的養殖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分別為10%和20%左右的增長,使2012年成為了養殖海鱸“滑鐵盧”的一年,后續影響有:海鱸頭批魚推遲出魚,存塘量高居不下,海鱸價格跌破成本價,給整個海鱸養殖的產業造成巨大的傷害。
因為價格的不理想和市場需求量的限制,2011年11月底至2012年春節這段時間段放養的海鱸苗種,大部分依然在池塘里養著,以致海鱸的存塘量一直高居不下。基于這個局面,2012年11月底及2013年初海鱸的放苗量銳減30%以上,部分養殖戶甚至開始拋塘棄養。
養殖量減少,必然導致價格上漲。2013年5月開始,海鱸價格開始飆升,好價錢一直延續至2014年初,因此今年投苗量大大增加。據斗門區漁業協會會長彭炳根透露,今年僅白蕉地區的投苗量為3.5億尾左右,幾乎同比2013年的1.8億尾增加一倍。而整個廣東海鱸的投苗量約4億尾,同比2013年的 2.5億尾增加60%。養殖量大大增加,不少業內人士均擔憂今年的海鱸會再次出現價格跳水的現象。
海鱸銷售渠道接連擴展,除了流通商的努力外,也得到政府的扶持,為何海鱸價格仍會陷入虧本的陷阱?
冰鮮魚保鮮難銷售渠道窄
目前海鱸產業鏈個環節基本是分開的。海鱸傳統的產業鏈模式是:養戶—經銷商—魚中—流通商—批發市場—終端消費市場(部分擁有市場檔鋪的流通商可以免除減少一兩個環節的費用)。這樣的產銷基本脫節弊端很大,因為產業鏈最關鍵的環節是養殖終端,產業鏈能否運轉基本寄托在這條魚能否養成功的前提下,這其中的信息不對稱,造成養殖終端失去話語權,養戶往往處于盈虧自負的被動狀態。此外,流通商基本不負責養殖終端的質量,只管收魚、賣魚,并不利于行業的發展。
來源:農財寶典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