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北京5家藥店推行atm機銷售奶粉。至目前,先前試點的藥店里,atm機上的奶粉已空無一盒,這預示著一直質疑聲不斷的藥店atm機賣奶粉模式不過數月就夭折。從全國的情況看,1個店1個月只賣出六七罐的情況較為普遍。(6月30日《京華時報(微博)》)
在法國等歐洲國家,嬰幼兒奶粉均在藥店銷售,超市銷售奶粉需要通過藥店渠道進貨。是以,引入奶粉進藥店銷售模式,也算是表現出了一種“國際范兒”。但是,我國奶粉的深重病灶,不在流通環節和銷售環節,而在生產環節和監管環節。寄望于通過藥品流通渠道中嚴苛的質量檢測體系,來倒逼奶粉質量升級,有本末倒置之嫌。因此,自銷售模式的變革意向推出以來,奶粉進藥店就備受質疑。
究其原因,是新的銷售模式既沒有解決奶粉本身的質量安全問題,也沒能調整消費者的依賴習慣,更沒有向消費者提供方便和優惠。
不難看出,奶粉進藥店銷售,于消費者而言既未增加質量安全也未讓利。換言之,這種銷售模式在醞釀之初,或許根本就沒有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而是站在行業利益的立場上以直供的噱頭忽悠消費者。
國產奶粉經歷了太多丑聞,在一次又一次信息不對稱的傷害中,很多消費者最終選擇用“不信任”應萬變,截至目前,國產奶粉尚未完成自我救贖。這種背景下,再也經不起任何忽悠式營銷的折騰了。奶粉進藥店模式“倒掉”了,如果僅僅是倒掉一個銷售渠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再一次刺痛消費信心。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失敗的案例需要解剖。
來源:本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