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以來,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小麥、玉米、大豆以及豆粕期貨價格持續走軟。分析人士稱,上述農產品價格下挫主因為庫存高企。美國農業部最新發布的統計報告預計,上述農產品今年的種植面積將明顯高于市場預期,導致供應量超過需求量。
高庫存打壓價格
自今年5月以來,前4個月曾走勢良好的cbot玉米、小麥、大豆等糧食作物價格持續走軟,期間分別累計下跌17.3%、20.9%、7.7%,今年以來的累計漲幅分別收窄至0.18%、-7.02%、6.78%。而在美國農業部的庫存報告公布之后,6月30日,美國cbot大豆和玉米期貨價格都出現加速下跌。主力合約11月交割的大豆期貨合約當天下跌近6%,創5年來最大跌幅,12月交割的玉米期貨合約30日也大跌5%。
業內人士指出,高企庫存導致的供應過剩是這些農產品價格突遭滑鐵盧的根本原因。
在此前已經多次“示警”后,美國農業部在6月30日公布的季度谷物庫存和年度種植面積報告中再度預計,今年部分糧食作物供給量可能超過預期。對于小麥,其預計2014年小麥總種植面積將達到5650萬英畝,高于市場此前平均預估的5580萬英畝。對于玉米,預計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將達到9160萬英畝,高于市場預期,盡管春季新種植的玉米面積為2010年來最低,但良好的天氣狀況預計將令秋季玉米取得豐收。對于大豆,其預測今年美國大豆種植面積將增加11%,達到創歷史新高的8480萬英畝,其收割面積預期將創歷史新高,達到7400萬英畝。
截至今年6月1日,美國小麥庫存高達5.9億蒲式耳,略高于市場預期;玉米庫存為38.5億蒲式耳,同比大幅增長39%,且高于預期的37.2億蒲式耳;大豆庫存為4.05億蒲式耳,高于預期的3.78億蒲式耳。
高盛集團大宗商品分析師指出,一方面,近期美國中西部天氣溫和潮濕,為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部分農產品庫存依然明顯偏高,這加劇了這些糧食作物價格下跌的壓力。目前美國和全球玉米庫存依然偏高,雖然美國乙醇產量可能高于美國農業部的預測,但是美國玉米的飼料和其他用量卻可能下滑。高盛特別預計,如果今年春季和夏季美國大豆作物沒有受到惡劣天氣影響,而南美大豆產量創下歷史最高水平,今年下半年大豆價格可能“急劇下滑”。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最新數據顯示,對沖基金等大型投資者上周持有的玉米期貨凈多倉位大幅下降至3月來的最少水平,為5.0376萬張合約。持有小麥的凈空倉位大幅增加至4.0436萬張合約,前一周為2.8942萬張合約。分析師表示,這可能是玉米、小麥價格面臨進一步下跌的風險信號。
厄爾尼諾或使市場生變
但有業內人士強調,隨著今年厄爾尼諾極端天氣現象“駕到”的概率越來越高,農產品期貨市場后市的變數將明顯增加。其中,小麥、玉米等糧食是將受影響最為顯著的農產品。
對于小麥而言,相關研究表明,在最近的五次厄爾尼諾期間,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小麥價格平均上漲10%。而在2002年厄爾尼諾發生期間,cbot小麥價格上漲幅度甚至高達26%。2009年的厄爾尼諾曾導致世界第二大小麥生產國印度的季風失衡,造成印度四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而在澳大利亞,厄爾尼諾通常會導致其糧食主產區降雨量低于平均水平。自1970年以來,厄爾尼諾都會令當地的小麥產量低于平均產量。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澳大利亞的小麥年產量曾大降15%。
統計還顯示,也有在厄爾尼諾來臨期間價格不漲反跌的商品,大豆就是其中之一。從cbot大豆的歷史價格走勢看,在1997-1998年那次較嚴重的厄爾尼諾期間,大豆價格反而下跌了4%。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因為美國的大豆產量約占全球的36%,厄爾尼諾往往會給美國糧食產區帶來較豐沛的降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豆的生長,因此厄爾尼諾發生實際上有利于提高大豆產量。
此外,除上述糧食作物外,價格近期同樣回調的還有部分“軟商品”如白糖、棉花、橙汁、可可、咖啡和橡膠等,由于這些商品的主產地多分布在東南亞和拉丁美洲——與厄爾尼諾現象的受影響地區高度重疊,因此,一旦厄爾尼諾來襲,這些商品的供應將受到明顯的沖擊,存在價格上漲的可能。
(責任編輯:段丹峰)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