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馬志強報道
事有蹊蹺,一向價格“高大上”的國內外奶粉品牌近來紛紛打出降價牌,有的品牌降價最高達50%。 然而,國內外奶粉品牌齊降價并非來自政府壓力,也與當前市場供需狀況不相符,此次“價格戰”背后又存在怎樣的“玄機?
在天貓旗艦店上記者發現,伊利、雀巢、圣元等奶粉均有不同幅度的降價。以“雀巢超級能恩3段800g×2聽”為例原價596元,現價532元,降幅達10%。伊利的金領冠罐裝2段、3段和4段以及金裝罐裝全階段的奶粉也都在降價促銷且降幅均在10%以上。此外,圣元優博奶粉1段900g罐裝原價248元,現價198元,降幅達20%,而圣元優博0段900克罐裝價格直接降半,從原來的188元變成94元。
國內奶粉能夠降價對于消費者來說是好事,但是,對于各大小乳企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好消息,不僅是因為產品價格下跌會導致利潤減少,還在于價格戰背后將會是一場刀風血雨的較量。
“中國是一個乳品產銷大國,但國內奶源供應是難以支撐每年乳制品的產量,為了彌補這個供應缺口,大家都通過購買國外的散裝原料奶粉來進行生產,再加上購買國外的散裝原料奶粉成本比自己生產的要低,這就使得近年來進口散裝原料奶粉量增長較快,中國去年從國外的進口量是100萬噸,截至6月份進口奶粉量就已經達到了65萬噸。”山西古城乳業集團生產部主任姜耀民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去年進口原料奶粉的價格達到歷史最高,一度在每噸4.8萬元附近徘徊。“由于去年每噸奶粉達到了4.8萬元,大家認為商機來了,所以中國奶企們就開始大量到國外去購買育成牛從而增加原料牛奶的供應,截止到目前,大約共購買了3萬多頭,國外奶牛也趁勢提價,育成奶牛的價格從之前的每頭1.6萬迅速提升到每頭2.6萬元—2.7萬元。即使中國奶源供應量增大,但相對于需求來說依然是不足的。”姜耀民說。此次國內奶粉品牌開始大打價格戰就是進口原料奶價格跳水所引發的。受去年9月的“新西蘭肉毒桿菌事件”影響,進口原料奶粉價格開始下跌,由最高點的每噸4.8萬元降到了每噸2.8萬元,最高幅度近50%。進口原料奶粉便宜了,企業自然就會加大購買,這從今年前6個月65萬噸的進口量中可以看出,成本降低也就致使產品價格降低。不僅如此,在姜耀民看來奶粉降價還有其他原因,他說:“隨著天氣變熱,牛奶存儲越來越難,再加上去年以來,奶企增加了自產牛奶數量,為了便于保存,企業把牛奶加工成奶粉,這也加大了庫存壓力。為了釋放庫存,企業們就開始搞促銷,在價格上互相廝殺。”
中國奶企大幅增加奶牛數量埋下了“禍根”。“目前,進口原料奶粉價格比企業自身奶源所生產的奶粉價格要低得多。在國內,每噸奶粉價格達到3.5萬元才能保障養牛能夠有收益,按2.8萬元每噸來計算,牛奶的單價得降到3元每公斤以下,這樣的話大家就沒法養牛了。國外乳企就是要通過沒有盈利甚至是賠錢的價格戰把中國奶牛養殖業擊垮,之后再進行恢復性的價格提升。這才是中國乳業真正的危機。”姜耀民說。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