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計生委近日公布的白酒產品中塑化劑風險評估結果顯示,白酒中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和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分別在5mg/kg和1mg/kg以下時,對飲酒者的健康風險處于可接受水平。同時,鑒于dehp和dbp是一種環境污染物,建議企業進一步降低白酒中dehp和dbp含量。
白酒中塑化劑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白酒中所含dehp和dbp是否對人體健康有害?我國對白酒中dehp和dbp限量標準是如何得出的?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相關專家。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助理李寧研究員介紹說,dehp和dbp是目前塑料制品中常用的增塑劑(俗稱塑化劑)。由于該類物質屬于外增塑劑,易于從塑料制品中溶出,進入環境,對食品造成污染。經溯源分析發現,塑料管道中的dehp和dbp容易遷移至酒中,是導致白酒中存在dehp和dbp的主要因素。
由于公眾對白酒中塑化劑含量的影響存在憂慮,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根據國際通用原則和方法,充分利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專項檢測和監督抽檢數據,依據中國居民食物消費量和主要食品中塑化劑含量數據,對成人飲酒者的健康風險進行了評估。
據了解,dehp和dbp在很多國家都被批準用于食品接觸材料,即可用于食品容器和包裝材料的生產。目前,各國均沒有制定食品中塑化劑限量標準。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認為,對于60kg體重的人來講,每天攝入3.0mg的dehp和0.6mg的dbp是安全的,這與歐洲食品安全局評估制定的安全限量一致。綜合考慮各項因素后,專家組確定,白酒中dehp和dbp的含量分別在5.0mg/kg和1.0mg/kg以下時,對飲酒者的健康風險處于可接受水平。李寧表示,dehp和dbp急性毒性較低。動物實驗表明,dehp和dbp具有內分泌干擾作用,嚙齒類動物長期攝入該類物質可造成生殖和發育障礙,但目前尚缺乏臨床案例及人體健康損害的直接證據,也沒有證據表明其具有致癌作用。動物試驗發現,絕大部分dehp和dbp在24小時至48小時內會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因此dehp和dbp一般不會在體內蓄積。
“對現有數據分析發現,中國絕大多數白酒產品的dehp和dbp含量低于本次風險評估結果。在正常飲食習慣下,只要白酒產品中dehp和dbp含量低于本次風險評估結果,膳食中的dehp和dbp一般不會對飲酒者造成健康損害。”國家衛計委相關部門負責人特別強調說,該風險評估結果是從保護健康角度得出的,未考慮其他相關因素,不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