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喜歡吃零食,近日福州8歲男孩炎炎(化名)被查出患上慢性胃炎。昨日,記者從福州各大醫院兒科門診調查獲悉,因腹痛就診的患兒中,10個中就有4個患“慢性胃炎”,而這一數據在消化內科??崎T診中更多,最小的患者才3歲。醫生介紹,患胃炎或慢性胃炎的兒童越來越多,家庭成員中有慢性胃炎史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是主因,而喜歡吃零食的孩子患病率也增加。
病例8歲男孩腹痛4年一查是患上慢性胃炎
從出生到現在,炎炎多數時間都是由爺爺奶奶照看。據炎炎媽媽連女士介紹,炎炎3歲上幼兒園后,放學時都會讓爺爺奶奶買零食吃,一次要吃兩包,尤其是膨化食品類和糖果,每周都會吃一次漢堡薯條。雖然意識到經常吃零食不好,但連女士說家人都沒轍,炎炎不喜歡吃飯,為了不讓孫子餓著,爺爺奶奶只能無條件地滿足孫子的要求。
半年前開始,炎炎每天飯后都會喊肚子痛,不過醫生都說是消化不良。7月14日,炎炎因為發燒咳嗽,到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兒科就診,醫生在詢問病史時,了解到炎炎常年腹痛,且連女士和丈夫兩人都有慢性胃炎史,于是要求做胃鏡檢查。檢查結果顯示,炎炎體內幽門螺旋桿菌為陽性,胃里還有炎癥,屬于慢性胃炎。
連女士這才想起,炎炎從三四歲開始,吃飯時或飯后偶爾叫肚子痛,家人都認為是消化問題,常常用手撫摸他的肚子幫助緩解,并沒有意識到可能是胃出問題了。
醫生說,連女士夫婦兩人都有慢性胃炎史,在家碗筷都是公用,所以炎炎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而炎炎才8歲就已經是慢性胃炎患者,與其經常吃零食加快胃黏膜損傷有關。
調查患上“成人病”慢性胃炎的兒童越來越多
慢性胃炎,這個原本屬于成人多發的胃病,家長從沒想過孩子也會患上該病。然而,昨日,東南快報記者從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兒消化內科及南京軍區福州總院、福建省婦幼保健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等醫院小兒科調查了解到,門診中每天都有因腹痛前往就診的孩子,而在這些主述腹痛的患兒中,有40%最后被確診為慢性胃炎患者。
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兒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陳鳳欽專門看小兒消化問題,她說,近年來門診中被診斷為慢性胃炎的兒童越來越多,最小的3歲,年齡大的16歲,而消化??崎T診中的數據遠遠多于40%。陳鳳欽說,多數患兒腹痛會達到半年以上,但是以往都沒引起家長重視。在間斷性治療未好轉后,最后通過血液、吹氣、胃鏡等多種檢查綜合評估,查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確診為慢性胃炎。
“有一部分患兒是患肺炎、咳嗽等其他疾病時,無意間被查出患有慢性胃炎,往往讓家長大吃一驚甚至無法接受。”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王承峰介紹,由于兒童患胃炎或慢性胃炎的癥狀常表現為惡心、嘔吐、間斷性的上腹痛,部分患兒會表現為食欲不振、乏力、消瘦,但很容易被家長誤解為消化不好或吃壞東西。不過如果患兒常表述腹痛,且時間是半年甚至一年,基本上可以確定是胃炎或慢性胃炎。
分析兒童患慢性胃炎家人有相關病史是主因
陳鳳欽介紹,從門診中被確診為慢性胃炎的患兒病史上分析,都可以找到一個共同因素,即患兒家庭中有一個或者兩個家長有慢性胃炎史,且患兒患病時,家長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一直是陽性感染。而這種感染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發生在一家人共同使用餐具、杯具用餐喝水的過程中,大人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通過消化道傳染給孩子。
王承峰也表示,這些患病的患兒中,所有孩子都有一個飲食習慣:喜歡吃零食,包括冷飲,過熱、過酸、過辣、過咸或經常暴飲暴食、飲食無規律等,這些均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癥;而幾乎所有的零食類食物都缺乏蛋白質、b族維生素,這也使慢性胃炎的易患性增加。此外,鼻腔、口咽部的慢性感染病灶,如扁桃腺炎、鼻竇炎等細菌或其毒素吞入胃內,長期慢性刺激也可引起慢性胃黏膜炎癥。
慢性胃炎是一種不好治愈的疾病,陳鳳欽說,兒童一旦被確診為“慢性胃炎”,如果幽門螺旋桿菌一直沒有清除干凈,那么這個疾病就會一直伴隨。要徹底治愈,全家必須同時用藥殺菌6-8周,并復查幽門螺旋桿菌轉陰性才可停止用藥。
貼士
家庭飲食習慣需嚴格控制
目前,兒童慢性胃炎發病率越來越高,想要避免孩子成為下一個患者,陳鳳欽和王承峰都表示,嚴格控制家庭飲食習慣衛生及兒童零食攝入最關鍵。即家庭中有慢性胃炎史者,全家人餐具一定要分開使用,且及時治療讓幽門螺旋桿菌轉陰;另外,家庭及兒童衛生要全面,經常消毒殺菌;此外吃零食要節制,能不吃就不吃,特別是酸、辣、咸的食物,而成人喜歡的火鍋配冰飲對于兒童也極具傷害。
(東南快報記者 黃淑平/文 劉興/圖 通訊員 李政)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