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副主任王慶波 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針灸疼痛科主任胡斌 七代祖傳名醫、濟華中醫館坐診專家劉永輝
冬病夏治并非拘泥于“頭伏”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入伏頭一天最適合開始冬病夏治。事實上,開展冬病夏治,只要是天氣夠熱、陽氣盛的時候,就完全可以,錯過頭伏也不要緊。”王慶波說,常規每年貼敷兩季(三伏貼,三九貼),通常每季貼敷視病情5~10次。每次貼敷原則上成人4~8個小時,兒童酌減1~3個小時,但必須因人而異,以局部溫熱感,顏色微紅為度,因個體差異,局部出現灼熱、疼痛感時可提前去除貼藥。
說到冬病夏治,人們馬上想到貼膏藥,其實,貼敷只是冬病夏治的一種治療方法。
“冬病夏治,主要為中藥外敷,即三伏貼,將中藥制成小藥餅,根據不同的病情,在相應的穴位上進行貼敷,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是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王慶波說,除了貼敷,還有中藥內服、艾條灸、艾柱灸、臍療、穴位注射、穴位拔罐、刮痧、藥膳等,都是冬病夏治增加療效的重要措施。
王慶波強調,冬病夏治不是萬能的,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療,因此,原本在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在進行冬病夏治期間不要盲目減藥、停藥,最好將其作為綜合治療方法的一種。
冬病夏治并非僅限于內科病
很多人以為“冬病夏治”適合哮喘、肺氣腫等內科疾病,事實上,頸椎、腰椎、關節等疾病也適合冬病夏治。
“凡是在冬季寒冷時容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都適合冬病夏治。”胡斌說,夏天毛細血管擴張、微循環改善,新鮮的血液、營養易通達皮毛,而代謝廢物等致痛物質也易吸收消散,肢體酸脹、僵硬、疼痛等癥狀往往會因此緩解甚至消失,所以,夏季除治療咳嗽、老慢支、哮喘,還是治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好時光。
冬病夏治借三伏最熱之時,對病人進行治療,使虛陽恢復正常,增強其抗病能力,起到預防疾病在冬季發作的作用。“冬病夏治通常適用于虛寒性疾病,或體質偏寒、陽虛、氣虛的人。”劉永輝說,對于熱性疾病或陰虛的人,三伏天貼敷后相當于助火,還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后果,肺結核以及皮膚有瘡、癤、癰和皮膚破損者等屬于禁忌證。
“不少人把冬病夏治的貼敷當成治百病的寶貝,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其實并非所有的病都能冬病夏治。”王慶波說,適用于冬病夏治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幾類:成人及兒童的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喘、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凍瘡、咽炎、兒童腎病及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腎病綜合征緩解期等也可治療。
冬病夏治并非“立竿見影” 冬病夏治與冬日進補一樣,療效無法“立竿見影”。一般來說,三伏天治療冬病,要等到冬天才能顯現出效果,有些疾病還需堅持幾個夏天,才能收到明顯效果。
“要是因為未能看到立竿見影療效,就停止治療,或者稍微起效一點,就無法持續治療,冬病夏治也就打了折扣。”劉永輝解釋說,冬病夏治并非一蹴而就,有的疾病需堅持治療好幾個夏天,比如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中,通過冬病夏治可以使疼痛感逐漸減少,而堅持2至3個夏天的治療后,關節畸形也
能得到改善。如果不進行長期的治療,是不可能達到這個效果的。
“既然選擇在夏天治療,就是看中了‘熱’,所以在醫院接受治療后,回家也不能過分貪涼,否則與‘春夏養陽’的中醫思想是矛盾的。”胡斌說,飲食上,敷貼的當天不宜進食生冷、海鮮或辛辣刺激的食品及冷飲,其他飲食與平時一樣;環境上,盡量少使用空調,但室內溫度也不能太高,最好的方法就是待在陰涼的地方,或適當用電扇微風吹吹。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