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食品藥品安全輿情事件危機處置效果評估報告》,對2013年1月以來18個月內發生的36起食品藥品安全典型事件的危機處置效果進行了測量和評估,并推出國內首個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危機處置效果排名。
“美譽度回升值”是此次事件危機處置效評估體系中,一個重要的指標維度。它是由新聞媒體、微博等渠道的相關信息量變化,以及新聞媒體、網民、意見領袖的正面率等指標構成,可以綜合反映出輿論對企業處置行為在態度上的認可情況。
在此次34個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美譽度回升值排名中,美譽度損傷沒有修復甚至出現惡化的企業占比26.5%,無明顯改善的企業占比17.6%,也就是說,有四成以上的企業在修復美譽度方面做得遠遠不夠。
在處置應對的修復過程中,媒體、網民和意見領袖對危機處置的反應是有所不同的。根基數據顯示,媒體相對而言更傾向于認可和鼓勵涉事企業的糾錯、矯正行為。在媒體對輿情事件的美譽度評價中,“華潤三九正天丸含有毒烏頭草成分”事件美譽度回升值最大達到10.65。同時,從整體34個輿情事件來看,媒體對于企業的每一次處置行為的持續關注與報道,相對一般網民和意見領袖來說更加集中。
網民的態度相對意見領袖來說比較容易受到處置行為的影響。一方面,只要跟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得到證實,網民對企業的美譽度會很快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網民所表達的態度和觀點,更加個性化和碎片化。而食品藥品安全事件中發聲的意見領袖,專家、高學歷者居多,他們擁有普專業知識或更充分的信息,不會輕易受企業處置行為左右,美譽度回升值波動較小。
在排行中媒體回升值小于0的共有9個輿情事件中。排在后六位事件的負面輿情,或被強勢媒體報道,或由監管部門公布,或遭民間組織曝光。如央視315晚會曝光的“面包心語等烘焙企業使用過期原料”、“北京周黑鴨大腸桿菌超標2倍”;食藥監局點名“哈藥集團銷售假冒保健品”、環保組織稱“胡慶余堂等藥店多種中藥材農殘超標”。這類事件輿情應對難度大,不是單單糾錯就可以挽回影響。但分析他們的處置行為發現,數家企業并未回應,或簡單回應一次后再無行動,還有的急于撇清關系,這些不當應對也是美譽度惡化的重要原因。
此外,該《評估報告》還揭示了一些現象,對食藥安全事件中的輿情監測和管理工作也頗有借鑒意義。
1、美譽度一旦受損,要想促其回升,對企業處置行為最敏感的是網民,最難回心轉意的是意見領袖,而最容易轉變態度,對企業糾錯和矯正行為予以鼓勵的,恰恰是媒體。
2、影響輿論認知由負向正的改善,最考驗企業的危機應對策略和水平。從處置效果測評數據看,將近九成的事件,扭轉網民負面認知的效果與其他指標相比都更差一些。翟靜宜認為,企業應借鑒塔勒布反脆弱思想,注重在危機中主動定義、正向傳播,把減少和弱化刻板印象列入危機處置目標。
3、現實中,次生輿情一經觸發,往往波及范圍更大、勢頭更猛,對涉事組織造成更難挽回的損失和更長遠的負面影響。報告對農夫山泉標準門事件從次生輿情角度做了分析,并以多美滋陷入恒天然肉毒桿菌事件為例,提示企業要量化分析聲譽損害,短期損失和長期損害兩筆賬都要算。報告還強調,加強對次生輿情的認識和鑒別,是企業定向、定點管理輿情風險的重要前提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