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 趙 偉 羅玉文 通訊員 黃水林 實習生 賴瀧
“目前我們正在申報財政部現代漁業項目,現代漁業工作是我們今后幾年的主題之一。”7月14日,連城縣畜牧獸醫水產局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連城縣是漁業大縣,漁業收入已經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之一。近年來,該縣多措并舉,不斷提高漁業科學水平,用現代科技“武裝”漁業生產,該縣漁業發展正邁向現代之路。
推進標準化池塘改造
為進一步提升養殖效益,2009年該縣開始實施池塘建設改造項目。通過四年的項目實施,該縣共完成標準化池塘建設改造7000余畝,占全縣池塘總面積的60%。
據了解,連城縣標準化池塘改造每畝投入6000元左右,分別用于養殖區的水利、電力、道路等公共基礎設施改造。通過對池塘“小改大”、“淺變深”、“加高加寬”的改造,改變了以往小、漏水、水位低等缺點。同普通池塘相比,改造后的池塘安全和生產性能都有很大提高。增氧機、投餌機、微電腦時控開關等現代漁業機械設備的使用,極大降低了養殖戶的勞動強度和人工成本。項目實施后,各項目實施點漁業畝產提高400-600公斤,最高單產達到2250公斤。全縣年增加水產品產量3270噸,年產值增加7000萬元。
三峽移民冉啟忠,2006年移居連城縣,并從事漁業養殖,目前養殖面積60畝。“改造前池塘水位較淺,基本上只有六七十公分,改造后水深超過1.5米,養殖密度增大,加上增氧機、投餌機的使用,節省了不少人力。”冉啟忠表示,池塘標準化改造之后,養殖效益大大提升,平均每畝產量達750斤以上,年收入將近20萬元。
力促水產養殖轉型升級
為推進連城縣水產養殖轉型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該縣還定期組織人員培訓。自2008年以來,舉辦各類技術培訓50余次,參加培訓人員7000人次,發放各類資料2萬多份。通過發放宣傳材料和現場指導等方式,推廣了“草魚免疫注射技術”、“草魚健康養殖技術”、“中草藥魚病防治技術”等十多項新技術。項目實施后,草魚免疫注射的普及率達到99%,出血病、腸炎、爛鰓等傳統病害發病率大幅度降低,減少了養殖戶的損失,增加了養殖效益。
該縣鼓勵生產企業進行無公害產地、產品認證和健康養殖示范場項目建設,目前通過無公害認證的合作社有11家,被農業部批準的健康養殖示范場有9家。近三年,該縣引進了“臺灣鰻鰍”、“生魚”等新品種7個,對養殖結構進行了有效調整。
日前,連城縣文亨鎮田心村冠輝計生家庭農場,從臺灣成功引進鰻鰍。經過半年多的引種試養,解決了運輸、孵化、育苗、喂養等難題,使引進的臺灣鰻鰍成功實現本地孵化養殖。目前,該養殖場已養殖臺灣鰻鰍100畝,帶動周邊農戶養殖100多畝,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新型養殖品種。
著力發展現代漁業
如今,連城縣圍繞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可持續發展兩大主題,著力發展生態、高效、安全的現代漁業,淡水漁業已經成為該縣農業中的重要產業。
據了解,今年全縣水產養殖面積約1.73萬畝,與去年基本持平。預計年生產各種規格魚苗8000萬尾,漁業總產量1.66萬噸,產值2.7億元。全縣從事漁業養殖的農戶4000多戶,涉漁人口超過1.5萬人,廣泛分布于水產產業鏈中的養殖、銷售、服務等環節,并為當地提供穩定的勞動就業機會。
現在連城已是廈門、漳州、泉州等城市“水煮活魚”、“碳烤全魚”等熱門菜肴的最佳原料供應地。除了發展水產品以外,該縣還進一步探索發展名、優、特魚類養殖,以及休閑觀賞漁業,農家樂、休閑垂釣等和旅游產業配套的休閑漁業項目也正在建設當中。
來源:閩西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