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大暑飲食禁忌
1、忌大量飲水
中暑的人應該采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為,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生。
2、忌單純進補
人們中暑后,暑氣未消,雖有虛癥,卻不能單純進補。如果認為身體虛弱急需進補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進補過早的話,則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會再卷土重來,那時就更得不償失了。
3、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屬于脾胃虛弱,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
4、忌吃大量油膩食物
中暑后應該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于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大暑養生的注意事項:
急躁易中暑心靜自然涼
大暑節氣,高溫酷熱,易動肝火,常常會覺得心煩意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這就是典型的“情緒中暑”癥狀。
靜心養生,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心理納涼,以“心病要用心藥醫”的原理,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納涼法”等法調整情緒,想象自己處于大自然之中,綠樹搖曳、飛泉漱玉,使你心曠神怡、心平氣和。
要調整起居,保證充足睡眠,中午應午睡0.5~1小時,因睡眠與情緒和免疫力密切相關,睡眠不足則抵抗力差。室外勞動者應下午三點以后再干活,并注意采取降溫散熱措施。
要注意飲食調整理,應清淡多樣化,多食營養豐富的果疏和蛋白質,并適當食用姜、蔥、蒜、醋,既能殺菌防病,又能健脾開胃。
防皮膚病及食物中毒
三伏天濕熱交蒸,細菌、病毒繁殖快,皮膚病發病也增多,如濕疹、癢疹、真菌感染等,所以要多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屋內要多通風,坐公交車后要洗手。
此節氣細菌繁殖極快,易致食物中毒,癥狀主要是發熱,寒戰、腹痛,腹瀉、膿血便、里急后重等,要盡快看醫生。此外,要注意飲食衛生,注意滅蠅,不吃不干凈的飯菜,最好當天的飯菜當天吃,隔夜飯菜要煮沸、熱透。
防暑清補喝粥煲湯
大暑養生飲食宜以清為補,宜補氣清暑,宜健脾養胃,宜藥粥進補。清補食物有綠豆、百合、黃瓜、豆芽、鴨肉等;補氣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亦可選用西洋參、太子參、黃芪;健脾養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藥粥有綠豆粥、扁豆粥、蓮子粥、薏米粥等。在大暑當日或在高溫暑熱時,廣東民間傳統煲荷葉冬瓜湯進飲以防暑養生,其組成還有赤小豆、薏米、扁豆、燈芯花、豬苓、澤瀉、土茯苓等,或淡飲或為甜湯,亦可煲豬骨。
養脾胃避疰夏
疰夏,又叫苦夏,三伏天因天熱下降,地濕上升,濕熱交爭困于脾胃之故,主要癥狀不思食(納呆)、惡心、頭昏乏力、倦怠思睡、舌苔膩、小便少、汗多等。
三伏養脾胃可服藿香正氣丸(水),醒脾化濕,或薏仁、白扁豆、荷葉、粳米粥以養脾胃,或輔以香砂養胃丸以健脾助消化。
夏天暑氣比較重,舌苔容易比較厚。中醫認為,舌苔厚代表濕氣重,腸胃中濕氣重后就沒胃口,嚴重者有胸悶,惡心,胃口不好,四肢無力,這是中醫講的濕熱癥,需要清理。中醫養生之道,夏天可吃清理藥,清理暑濕,這樣人體就比較舒服了。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