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2014年大暑時間是7月23日 05:41:21,農歷 2014年六月(大)廿七。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莫過于大暑,而大暑過后就是立秋。因此可想而知這種時節,不僅白天炎熱,晚上也是悶熱不堪。而這種節氣我們應當怎樣養生?
一、起居
情緒上要保持樂觀、愉快,切不可急躁或大怒;睡眠要充足,不可在過于困乏時才睡,應當在微感乏累之時便開始入睡。睡眠之時不可露宿,室溫要適宜,不可過涼或過熱,房中也不可有對流的空氣,即所謂的"穿堂風"。早晨醒來,可先在床上先做一些保健的氣功,如熨眼、叩齒、鳴天鼓等,再下床活動。早晨可到室外進行一些健身活動,但運動量不可過大,以身體微汗為度,可選擇散步或練習靜氣功。日常生活中氣溫高的中午不要外出,而居室溫度亦不可太低。工作要盡量安排得井井有條,并且工作量不宜過大。
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會產生心煩意亂、無精打采、思維紊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異常行為。這是"情緒中暑"所引起的。現代醫學生理學也認為:人的神經細胞對夏日的氣溫、氣壓、濕度和氣流等氣象要素的變化高度敏感,高溫的氣候會影響人體下血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繼而影響大腦的神經活動和內發泌的激素分泌,于是產生一系列類似"中暑"的多種癥狀。"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的危害甚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由于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會引發猝死。
防治"情緒中暑"
其一靜心養生,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其二是心理納涼,以"心病要用心藥醫"的原理,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納涼法"等法調整情緒,想象自己處于大自然之中,綠樹搖曳、飛泉漱玉,使你心曠神怡、心平氣和。
其三要調整起居,保證充足的睡眠,中午應午睡0。5m1小時,因睡眠與情緒和免疫力密切相關,睡眠不足則抵抗力差。
其四要注意飲食調整理,應清淡多樣化,多食營養豐富的果疏和蛋白質,并適當食用姜、蔥、蒜、醋,既能殺菌防病,又能健脾開胃。
夏季預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有條件的人,進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鮮藿香葉、佩蘭葉各10克,飛滑石、炒麥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也可在暑熱之季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等。
二、防病
大暑時節即是喜溫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也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我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后,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且暑氣逼人,心氣易于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將養,而導致疰夏、中暑等病。如果當你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癥狀時,多為中暑先兆。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以慢性支氣管炎為例,可內服外用并舉,具體方法:內服溫腎壯陽的金匱腎氣丸、左歸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連服一個月。外敷藥可選用白介子20克、元胡15克、細心12克、甘遂10克,同研細末,用姜汁調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攤在直徑約5厘米的油紙或塑料薄膜上,貼在后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貼在雙側的肺俞、百勞、膏肓穴上,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m6小時,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須注意的是,每個伏天(夏季三個伏天)貼一次,每年三次,連續貼三年,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這種內、外結合的治療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緩解癥狀。
有詩曰:
大暑大熱防冷風,過度吹冷導疾病,
此季三伏最熱天,天天鍛煉體力增。
適當補充淡鹽水,蔬菜瓜果魚禽類,
冬病夏治三伏灸,陰陽平衡功半倍。
春夏養陽秋冬陰,陽虛體質雞羊肉。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