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曝光的麥當勞、肯德基肉類供應商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產品事件,在日本也引起了普遍關注。日本共同社24日發表分析文章稱,日本食品多依賴中國進口,安全措施相對滯后,以下為文章摘錄:
圍繞此次中國食品公司使用過期雞肉事件,日本麥當勞及全家便利店曾從上海福喜進口食材。2008年毒餃子事件發生后,日本食品及物流業界一直在努力挽回信任,而此次卻再度面臨食品安全受到威脅。日本大量食材依賴于中國進口,而企業的應對措施與檢查體系卻相對落后。
依賴度增強
全家社長中山勇23日早晨在東京池袋一家門店前被記者圍住。中山難掩遺憾地向媒體解釋稱:“原以為檢查體系沒有漏洞。只能依靠(供貨商)經營方的誠信度。”
為全家與中方企業交易牽線的伊藤忠商事今年3月以后曾對中國當地的工廠進行視察。正因為已不斷地對安全性加以確認,如何防止類似事件重演更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包括冷凍食品在內日本食品行業許多產品依賴于中國進口。某物流巨頭介紹:“通常的做法是在中國的工廠生產加工后進口至日本,食品行業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很大。”
檢查的局限性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包括毒餃子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等。為進口食品在中國各地奔波的一家物流巨頭采購負責人強調:“我們定期前往供貨商的工廠,并檢查員工的情況。”
厚勞省考慮通過檢疫站提高抽查頻率等措施強化檢查體系,但類似此次使用過期產品的問題檢查的難度很大。厚勞省負責人認為:“如果涉及當地企業的管理體系和道德觀念,那么僅僅加強海關檢查是難以應對的。”
進口食用肉時,檢疫站會對是否有殘留農藥、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進行檢查。如果產品標有保質期,會確認是否有問題,但難以徹底追查加工產品的原料,即使存在虛報也很難發現。
“食品安全與監督市民委員會”代表、律師神山美智子提醒道:“很難了解海外當地工廠的實際情況,政府應當制定食品進口的統一標準,并建立日方能夠進行自主檢查的機制。”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