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記者 劉宇鑫 實習記者 曹政
7月18日入伏后新一輪暑熱襲來,想吃根冰棍,這個夏天您可得多掏錢了。上周末,記者調查發現,北京市場上不同品牌各種冰棍單價基本上漲了0.5元至2元,這種“冰涼cpi”漲幅基本都在10%以上。業內人士表示,冰棍漲價不僅僅因為原材料價格上漲,冰棍廠商前期投入大,要“回本兒”,也是漲價一大原因。
一個月冰棍錢多花七八十元
昨天一大早,齊阿姨剛從菜市場出來,就拉著小車拐進旁邊的冷飲批發店。“批發價,能比社區小賣部里的零售價低不少。”
入夏以來的每周日上午,齊阿姨都會到小區旁邊的這家冷飲店批發冰棍。去年,50元的冰棍夠她一家四口吃10天,可是,今年剛一入夏,齊阿姨就發現,平時喜歡吃的好幾種冰棍都漲價了,50元的冰棍只夠她家吃一星期。7月至今,她家買冰棍就花了近200元,一個月下來比以前多花了七八十元。
“常吃的這幾種冰棍,大部分都漲了5毛錢。”齊阿姨說,以前每根賣1.5元的蒙牛“綠色心情”,現在已經漲到了2元,批發價每根也得賣到1.8元。同樣,一根和路雪可愛多的價格從3.5元漲到4元。這兩種“大路貨”成了今夏冰棍漲價的代表。
實際上,悄然提價的不僅是齊阿姨家附近的這家冷飲店。趁著天兒熱冰棍好賣,記者昨日走訪東、西三環多個社區小賣部發現,包括蒙牛、伊利、和路雪等不同品牌的各種冰棍價格都有所上漲。
靠漲價收回“冰柜錢”
總共百余平方米的面積,各種冰柜、冷飲展示柜加起來就占了二三十平方米。豐臺區萬泉寺的一家社區小賣部里,店主老陳把夏日增收的主要希望都寄托在了店里的這5臺冰柜上。冰柜上貼著的商標表明,它們分別來自和路雪、蒙牛、伊利等大品牌。
一個社區小賣部,添置這么多冰柜,一天得賣多少根冰棍才能把成本掙回來?
“這些冰柜基本都是冷飲廠商‘送’的。”看著店里這幾件最值錢的資產,老陳樂呵呵地說,前兩年這幾大冷飲廠商‘跑馬圈地’,紛紛推出了“贈送”冰柜的活動——只需交1000元左右的押金,終端零售商就可以白用這些冰柜,前提是冰柜只能用于該品牌產品銷售。“押金憑證早不知道被扔哪兒去了,就當是花1000元買一臺冰柜,比市場價省了一半還多,多值??!”
一位從業8年的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在北京范圍內的冷飲零售終端已超過10萬家,保守估計購買冰柜的零售網點超過5萬家。而幾乎所有冷飲品牌都會以五環路以內的零售網點為主要目標,一家店通常都會有2個甚至2個以上品牌的冰棍企業冰柜,外加一個飲料品牌冰柜,按這樣的數字來估算,目前在北京市場上的冷飲品牌冰柜約有20萬臺。
按照每臺冰柜造價最低1500元計算,僅“送”冰柜的支出,各廠家的前期投入累計達到3億元。老陳也發現,自從“送”了冰柜,各冷飲廠商的冰棍漲價開始頻繁起來。“廠家‘送’出價值好幾億元的冰柜,如果冰棍銷量沒有明顯增長,只能靠漲價來回本兒了。”
出廠價格“松一年緊一年”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各大品牌的冰棍價格上漲呢?蒙牛北京辦事處負責朝陽區經銷的劉經理說,今夏起碼有七八種冰棍已經漲價了,該公司生產的綠色心情、雞蛋奶糕等冰棍價格今年夏天的漲價幅度主要為0.5元/根。
“冷飲的銷售旺季只有每年4月至10月這7個月的時間,剩下的5個月就是絕對的淡季,屬于典型的‘氣候經濟’。”商業專家洪濤指出,此次各大品牌冰棍漲價的主要原因也被廠商歸結為“原材料價格上漲”。蒙牛北京辦事處負責東城區經銷的經理也將冰棍漲價的原因放在了成本上漲,據他分析,糖、牛奶等原材料價格在上漲,再加上包裝費用也在上漲,自然會導致冰棍的漲價,“冰棍漲價不止蒙牛一家,目前基本全行業都在漲價。”
值得注意的是,“冰涼cpi”的上漲也有規律可循,基本呈現出“松一年緊一年”的態勢。正如負責北京八喜冰激凌銷售的李經理所說,即便生產成本一直在上漲,公司在進行市場決策時,絕不可能讓產品價格年年調整。“比如去年八喜就頂住了成本上漲壓力,利用其他一些大牌產品價格上漲的機會,用低價搶占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他說,企業的成本壓力撐到了今年,隨著國內市場占有率的顯著提高,今年決定漲價時也就更有底氣,這也是很多冷飲企業在進行價格決策時“松一年緊一年”的主要原因。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