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農業部獲悉:當前,全國早稻收獲已過九成。據農業部農情調度和專家田間測產分析,今年早稻面積穩中略減,單產持平略增,多數主產區呈平產趨勢,全國早稻總產有望再獲豐收。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早稻生產穩定發展主要得益于政策落實到位,科技服務到位,病蟲防控到位。今年國家及早公布并提高早稻最低收購價,每斤提高0.03元。中央財政從現代農業發展資金中,安排4億元對水稻集中育秧實施補助。各地加大政策宣傳引導,因地制宜推進“單改雙”,努力穩定早稻種植面積。
科技服務到位。各地深入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和增產模式攻關,推廣優質稻、超級稻等品種,特別是積極推進集中育秧,培育壯秧,秧苗素質好,栽插后返青快、分蘗多,早稻群體足。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國早稻集中育秧面積2500萬畝、增加700多萬畝,早稻機插秧2000萬畝左右、增加700多萬畝。
病蟲防控到位。5月份以來,早稻產區強降水頻繁,利于病蟲發生危害。各地加強病蟲監測預警,適時開展應急防治,大力推進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有效遏制了病蟲的暴發流行,實現了“蟲口奪糧”。據統計,今年早稻病蟲累計防治3.5億畝次,占發生面積的113%。
此外,今年早稻生育期氣象條件總體正常,移栽和分蘗期光溫條件較好,孕穗和灌漿期大部時段光溫水匹配較好。專家分析,今年早稻主產區未出現大面積爛種爛秧、“雨打禾花”和后期高溫逼熟的情況,利于產量形成。
農業部門將立足抗災奪豐收,開展“強化服務科學抗災奪取秋糧豐收行動”。針對近期部分晚稻產區受臺風和強降雨影響栽插受阻的情況,將充分發揮農機作用,并要密切關注干旱、洪澇、高溫、東北早霜和南方寒露風等災害性天氣,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組織專家制定分區域、分災種、分作物的科技抗災技術方案,切實減輕災害影響和損失。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