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
如何分辨真假牛肉,一般豬的脂肪比較多,牛肉的纖維較長,肉質緊湊,豬肉的纖維較短,較松散。口感上豬肉也會來得更嫩一點。
牛肉
通訊員 張弦 陳輝 記者 艾華麗
在加入一系列添加劑之后,經過鹵制,生豬肉立刻變身鹵牛肉。
進貨單上明明寫著只進了40斤牛肉,可攤位上卻有一百多斤“牛肉”,多余的60肉是什么呢?
昨天,江東市場監管局公布了一組檢查數據:
該局對江東菜場熟食店的21個批次的熟牛肉進行抽檢,其中8個批次檢出牛源性成分,6個批次檢出豬源性成分,另外7個批次,同時檢出牛源性和豬源性成分。
江東21家牛肉熟食店
賣真牛肉的 只有8家
6月初,一市民向江東區市場監管局投訴,說在某熟食店買紅燒牛肉,切開吃后覺得是豬肉的味道。
6月12日,江東區市場監管局出動26名執法人員對江東區9家菜市場內的紅燒牛肉店進行檢查。
檢查人員在現場封存了21批次牛肉,送至專業機構,檢測項目為“牛源性”、“豬源性”成分檢測。
檢查的結果,解讀得通俗一點就是,21家熟食店,有8家店賣的確實是牛肉(檢出“牛源性”成分),6家店是豬肉充牛肉(檢出“豬源性”成分),還有7家店,可能是豬肉和牛肉混合賣,因此既檢出了“豬源性”又檢出了“牛源性”。
進貨時寫“豬肉” 15元/斤
出貨單寫“牛肉” 15.75元/斤
抽檢時,一燒烤店老板說出了“牛肉”供貨商。當天下午,檢查人員便對該冷凍食品有限公司進行檢查,在冷庫內發現一批凍肉,包裝盒上除拼音字母外無其他標識。
冷凍公司符某說,這批凍肉是豬肉。
但檢查人員在翻看銷貨單據存根時發現,存根上寫有“豬肉”字樣的地方,“豬”字有被涂改的痕跡,依稀可見是改成了“牛”字。
檢查人員當場出示從江東燒烤店中提取的一份清楚寫有“牛肉”的銷貨單據,與冷凍公司涂改后的同一聯銷貨單據存根完全吻合。
最后,符某承認,這批冰凍豬腱子肉是以15元/斤的價格進貨,以“牛肉”的名義以15.75元/斤賣給江東某燒烤店的。
江東市場監管局人員說,一般熟牛肉要五六十元一斤,生牛肉近30元/斤,熟食店以15.75元/斤的價格買“生牛肉”,心里應該清楚這“牛肉”是有問題的。
150斤“牛肉”里
105斤是騾肉
江東區的檢查結果顯示,市場上不法商販用來冒充牛肉的,大多是豬肉,不過無獨有偶,不久前寧海熟食店老板周某被查出以騾肉冒充牛肉。
寧??h參與檢查的工作人員說,周某攤位上的牛肉無論顏色還是肌間脂肪、氣味都與一般牛肉不同。
檢查人員從市場管理處通過索證索票制度查實,周某當日只進了40斤牛肉,但其攤位上所擺放銷售的“牛肉”卻有一百多斤。
面對質問,周某交代自己是用騾肉冒充牛肉,隨后檢查人員當場查扣騾肉105斤。
寧波人均一年吃6斤牛肉
本地牛根本不夠吃
近年,有關豬肉冒充牛肉的新聞并不罕見,通常的手段都是加工成熟食,吃起來味道相似。
不法商販之所以這么干,是因為豬肉跟牛肉的身價相差越來越大。
據寧波商貿網昨天公布的城區菜市場零售行情,目前牛肉38元/斤,豬條肉12-13元/斤,牛肉比豬肉要貴3倍。
兩者身價懸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養一頭牛需要10個月,外加飼料、人工,成本遠比豬來得大。
寧波畜牧部門曾有過統計,由于條件所限,寧波穩定的肉牛出欄量只有6800頭左右,就算加上那些淘汰下來的奶牛、水牛,也不過7000多頭。這樣算下來,屠宰后能產牛肉1400噸左右。
實際上寧波人一年的牛肉消費量要達到2.5萬噸以上,人均消耗6斤牛肉。
早幾年寧波有關部門就算過,寧波的牛肉消費有95%得依靠外省調入,比如東三省、江西、河南、安徽、山東、貴州、云南等肉牛主產地。
另外,在高端牛肉消費領域,寧波主要是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口凍牛肉。
去年海關就發過一則小消息,2013年牛肉的進口量是前年的64倍,可見增長速度之快,需求之旺。
100斤豬肉怎么變身鹵牛肉?
只要兩斤“牛肉膏”
不法商販用豬肉做牛肉,通常是靠一種叫牛肉膏的食物添加劑。
牛肉膏原本是一種正常的食用香精,采用新鮮牛肉經過剔除脂肪、消化、過濾、濃縮而得到的一種棕黃色至棕褐色的膏狀物,有牛肉的自然香味,水溶液呈淡黃色,主要成分是新鮮肉類、各種氨基酸、味精、水解蛋白等,功能是給牛肉提鮮。
目前,“牛肉膏”在淘寶搜索中已成非法關鍵詞,不過搜“牛膏香精”還是能找到不少產品,一瓶2斤裝的就是50元左右。
據其他媒體的實驗報道,500g牛香膏就足以讓50斤豬肉有牛肉味,方法是先用麥芽酚去除豬肉味,再用這個膏腌制一段時間就可以了。
快報去年也曾做過一篇報道,為了讓牛肉味更醇,不法商家的添加劑清單上還會有肉料王、怪味粉、i+g(一種提鮮劑)、黑粉(比味精鮮兩三倍)。這樣一來,豬肉當牛肉賣,凈賺幾千元。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