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豬價開始松動,我斷定為持續性上漲,與五一上漲不同,經過一個月的博弈,我個人對豬價7月份后趨勢的理解為四個時期:
(1)震蕩調整期
這出現在前期。應該說6月份牛豬的消滅對豬價的上漲起到了一個很好地催化劑效果,沒有這部分產能的殆盡,7月份豬價的上漲應該是乏力的,實際上6月份牛豬出現了無人問津的局面,原因很簡單,拋售潮導致的,這進一步把標豬的價格順帶壓了下來,本來5月份生豬出欄量應該與4月份差不多的,只是因為出現了暴漲,豬農壓欄惜售,打破了出豬計劃,而又由于端午后跌價,所以本該在5月份出欄的豬壓到了6月份,增大了6月份的出欄量,而市場又容納不了那摩多,所以在產能依然過剩的2014年6月,降價并不奇怪;6月份產能消化是繼4月產能消化的繼續,由于壓力減小,適齡肥豬減少,7月便出現了曙光反應,不容易,這是2014年春節前后,及1至4月份共同努力的結果。然而產能還是不能完全消化,體現出了7月份的震蕩調整。
(2)壓欄惜售期,抬高豬價
由于豬價趨漲,7月份的出欄量會比6月份少,8月份會更少,一個月的時間豬的數量不會減少太多,而豬價卻更高了,屠宰場收購更困難了,什么原因?壓欄導致的!越壓豬越難收購,越難收購價越高,只有這樣才能推出高價,雖是節日能刺激消費,但壓欄的作用對豬價的影響要大于實質消費的效果,平日有平日的壓欄效果,節日也體現出節日的壓欄效果,在豬周期的不同階段又會呈現出相應的節日壓欄效果。這段時期,人的心理開始認可漲價的持續性,壓欄持續,我叫做豬價的穩漲期。
(3)實質意義消費期
立秋后天氣轉涼,拉動消費,仲秋國慶兩個大型節日,這些都是硬件,這對豬產能的消化是一個實質意義的爆發點,壓欄心理作用與實質性消費融合在一起,催生今年第一次豬價高峰。
(4)市場理性回歸期
這出現在國慶節后。到底市場的需求與產能的過剩呈現于何種狀態,這在節后會出現一種較量,這時,市場已回歸平靜,由于節日壓欄雪藏的產能會浮出水面,到底國慶節后如何走勢,就看供與求的實質博弈了。(刺笑無魂)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