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火候的拿捏、作料的配比、刀工的精妙,廚房里隱匿了太多的秘密。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自然是這些“秘密”中最應該被人所知的。
在內江市市中區,3 家餐飲企業試點“陽光廚房”,實現了顧客一邊放心吃飯,一邊看廚房里的“直播”。昨日,華西城市讀本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市中區還將在大中小型餐館和學校食堂推行“陽光廚房”。
創新 顧客“吃著碗里看著鍋里”
昨日中午時分,市民羅志君在市中區臨江小區江華街“貝殼村”參加宴席,他注意到,餐飲店大廳門口的左側有一塊顯示屏,上面播放著幾位廚師在正在掂勺做菜,6個不同角度的畫面將廚房里的一切展露無遺。
在羅志君就餐的大廳,人人都可以看到這一幕。在他看來,這種讓顧客“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方式很新穎很值得稱贊,“讓顧客看得見廚房到底干凈不干凈,廚師做菜有沒有‘偷工減料’,這是對顧客的一種尊重。”
“這是我們安裝在廚房里的監控攝像頭,顧客可以隨時通過顯示屏看到廚房。”該店收銀員詹光秀介紹,自安裝這套設備后,有的顧客十分好奇,會站在顯示屏前觀看一會兒。
效果 廚師有點“壓力山大”
在江華街,有3家餐飲企業安裝了這套設備。58歲的張志毅是其中一家餐館的廚師長,在他40多年的廚師生涯中,將自己的工作環境暴露在公眾眼皮之下還是頭一遭。
“剛開始的時候,部分廚師覺得壓力有點大,但是現在覺得這種方式很好。”張志毅站在就餐大廳里告訴記者,以前廚房是“閑人免進”,現在是“主動公開”,既是一種形象展示,也是一種監管,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注意自己的形象和餐飲衛生。一位站在旁邊的顧客打趣地說道:“那我們是不是還可以看視頻學做菜。”
“貝殼村”財物主管謝莉說,通過“陽光廚房”的打造,可以讓更多到店內消費的顧客放心,現場接受他們的監督,“在我看來,在給企業上了一道緊箍咒的同時,也讓我們更加自律,隨時警醒自己。”
監管
“天眼”入廚房實現實時監控
“并不是所有的企業老板都能夠理解這件事。”昨日中午,內江市市中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總監盧永強介紹,在推行“陽光廚房”試點工作時,經歷了調查摸底、宣傳動員階段,但不是所有的餐飲企業都支持。盧永強說,推行的“陽光廚房”主要是規模企業,由他們自行確定設備提供商,按照“陽光廚房”的建設標準開展改造和設備安裝。
記者了解到,“陽光廚房”要求餐飲在廚房關鍵崗位,包括原料粗加工間、切配間、烹調間、餐用具洗消間等安裝電子探頭,并與就餐大廳的電子屏幕相連,將操作現場的圖像直接呈現出來。
“監控數據可以保留7天,方便我們執法部門調取監控。”盧永強介紹,下一步,力爭建立電子監管工作平臺,將餐飲單位與監管部門聯網對接,隨時可實時監控餐飲企業,實現餐飲服務電子監管新模式。
-下一步
計劃明年底覆蓋市中區80%規模餐飲企業
盧永強介紹,10月底前,將對開展餐飲服務“陽光廚房”試點工作進行檢查評估,對創建積極,取得預期效果的餐飲服務單位將優先評定為“陽光廚房示范單位”,并給與適當獎勵。
“接下來,除了在江華街推廣外,還要在六段錦進行,力爭年底在10家餐飲企業中推廣,明年底覆蓋市中區80%的規模餐飲企業。”除了在酒樓、火鍋店等餐飲店之外,市中區還打算將“陽光廚房”推廣到學校食堂。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