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最后一輪國家儲備棉競拍就要結束,8月份開始進入棉花收獲季節。棉農盼著今年的棉花能有個好價錢,流通企業希望在競爭中收到更多的棉花,棉紡企業依舊糾結怎樣平衡國內外較大的棉花差價。
我國棉花市場是由棉農、收購商、中儲棉公司和紡織企業等組成的利益共同體,他們均希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據有利位置。
棉花種植:進入高成本時代
河北成安縣大堤西村總耕地面積8500畝,其中4000多畝都種棉花。6月麥收后,周圍村鎮的年輕勞動力已外出打工,而大堤西村的棉農依舊守在田間地頭。
大堤西村的棉農張義民在田里掐著早蕾,“這些早蕾形不成優質花,今天結倆,明天長三朵,所以天天都得來掐。不然后期一畝地能差500個棉鈴,少收5斤籽棉”。
整枝等棉田管理幾乎貫穿了棉花的整個生長季,從4月底到11月,棉農幾乎每天都要到地里勞作。棉花還是公認的“藥罐子”,“工砣子”。盲蝽象、棉鈴蟲、紅蜘蛛等病蟲害多,七八天就要打一遍藥,一旦治不及時就有減產風險。棉花收獲時節,是棉農最忙的時候。一畝地需要25個工,即使一個年邁的雇工每天也要80元至100元的工錢,人工成本幾乎占到了種棉成本的60%,是糧食用工成本的3倍至4倍。
費工費時,加上勞動力成本上漲,許多棉農漸漸不愿意種棉了,原來和大堤西村類似的商城鎮、長巷鄉、辛義鄉現在已經基本上不種棉花,而改種了糧食等作物。張義民說,“種糧食全程機械化,省時省力,農閑時還能出去打工,而且近年來國家對糧食補貼提高,農村棉改糧的越來越多”。
近年來,我國的棉花種植面積連年下滑,2007年種植面積8889萬畝,今年下滑到6678萬畝,除了新疆,棉花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的省份已經沒有了,與2008年相比,黃河流域棉花種植面積下降38%,總產下降36%,長江流域棉花種植面積下降24%,總產下降19%。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